||
我从2019年起就一直开始关注Otsuka等人的研究,因为我相信他们和我们做的是同一件事情,虽然都强调了刚性三轴形状,但是他们没有SU(3)对称性。
在1985年前后,Draayer等人就已经完成了刚性三轴转子的SU(3)对应,但是这工作不管是在壳模型中,还是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都是用来讨论长椭球的,而不是探讨现实中的三轴形状。
只能说,我们被严格的束缚在了已经有的经验之中,这和地心说没有区别。甚至为了让逻辑上说的过去,就像地心说的那样,一个圆绕着一个圆,而这里就是用三轴的知识来理解椭球的激发谱。
这个问题到了Otsuka这里才重新被放置在了正确的位置上,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模型能给出刚性三轴的结论,他们的模型没有SU(3)对称性。当然我知道他们的模型解释不了B(E2)反常,所以不是精确的。但是为什么能给出三轴形状呢?只是偶然么?我也不清楚。他们的壳模型就是一个超级大的黑盒子,里边究竟发生了什么很难说。
不过,Otsuka指出传统理解的长椭球更可能是三轴形状,这改变了基本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三轴形变的SU(3)对应只有到了SU3-IBM才突出了现实的原子核中的三轴性,我们的重点放在了软的三轴上,也就是γ软核,这类核的出现是因为三轴或者特殊的三轴形状共存加上对力所导致的,在我们的研究中,刚性三轴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
当长椭球变成三轴形状的时候,传统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就遭到了强烈的打击,因为传统的模型是不能解释三轴的。如果加入高阶项,是可以的,但是无法自由的研究任何角度的三轴问题。
而在SU3-IBM中,这些都太容易了。当强调三轴形变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SU(3)对称性。需要强调的是,三轴形变的代数对应是可以有很多的,但是SU(3)对称性是最自然的。而在历史上,首先做出这种对应的就是Elliott在1958年给出的。这开启了长椭球和SU(3)对称性的关系。但是很长时间以来,SU(3)对称性指的就是长椭球。
甚至有审稿人在审稿的时候,就认为SU(3)对称性只能描述长椭球。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整个研究群体都认为是长椭球,而不去再考虑别的形状。SU(3)对称性实际上可以包括所有的三轴形变,也包括长椭和扁椭。所以在1985年前后,研究者就已经知道SU(3)对称性是描述四极矩形变的天然的数学框架,但是这样的结论只有到了我这里,才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实际上什么都有,但是就一直没有发生。
当长椭球的原子核成为三轴形变以后,SU(3)对称性还需不需要呢?也就是说,描述三轴形变究竟需不需要SU(3)对称性呢?这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不是三轴形变就一定需要SU(3)对称性,所以这个需要验证。而SU3-IBM就是最好的验证这个想法的模型。
最近我们对此做了拟合,发现SU3-IBM在三轴形变的时候很好的解释Er166的实验数据,我们给出了最好的拟合结果。不但证实了这个原子核是三轴的,也证实了SU(3)对称性依然在起作用。SU(3)对称性是比三轴形变更深刻的概念。
这样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U3-IBM的正确性。结合以前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原子核中的四极矩形变,的确是被SU(3)对称性所支配的。这里给出了最直接的证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