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学交流团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c70 武大

博文

确定学术出版新的现实方向:贸易化、专著的消亡和市场驱动的学术出版

已有 523 次阅读 2024-9-20 09:30 |个人分类:科学交流|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作者:Steven Mintz

译者:梁斯婷

校译:丁晓

来源: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opinion/blogs/higher-ed-gamma/2024/08/30/trade-ification-death-monograph

福特汉姆大学市场营销教授Albert N. Greco的新书《2000-2024年人文学科学术出版:市场营销与传播的挑战与机遇》(Scholarly Publishing in the Humanities, 2000–2024: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提出了有关学术出版现状的重要问题。

  • 学术出版是否面临危机?如果危机存在,背后的原因、后果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 我们是否正在目睹学术专著的消亡?这预示着人文学科未来将走向何方?

  • 数字化颠覆是否让严谨的学术研究变得更易获取?

在过去的25年里,在学术格局变化、数字革命和不断发展的市场动态推动下,人文学科的学术出版经历了重大变革。主要发展包括:

1. 大学出版社数量的减少及其面临的财务挑战导致专业的专著出版物数量减少。预算削减、资金减少和成本上升共同促成了这一趋势。

2. 劳特利奇(Routledge)、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和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等商业出版机构填补了大学出版社的空白,重点出版具有更广泛吸引力或跨学科主题的书籍。它们通常将图书和期刊的获取捆绑成数字套餐,以学术图书馆为主要客户。

3. 大学和学术出版社越来越优先考虑具有贸易潜力的图书,即那些既能吸引学术界读者又能吸引普通读者的图书,以保持财务上的可持续性。这种转变导致商业吸引力有限的高度专业化专著出版量下降。

4. 虽然从理论上讲,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出版使学术书籍更容易获取,但现实情况喜忧参半。付费墙、订阅模式和高昂的费用仍然限制了一些读者的阅读。对贸易潜力的关注也可能导致对小众主题的关注减少。

5. 同行评审制度面临严重压力,愿意严格、及时审稿的专家越来越少。因此,许多学术出版物未经审查。

6. 为了削减成本,出版商减少了在美术、设计、编辑服务、版面设计和美化方面的开支,希望作者提供可随时出版的文稿,几乎取消了资深编辑在文章编辑与校对的工作。

7. 2000年以来,人文学科图书的平均销售量急剧下降,部分原因是尽管本科生入学人数大幅增加,但大学课堂指定的图书数量却急剧下降。

8. 教师面临着或出版或消亡的巨大压力促进了出版物的发展。2000年至2014年间,人文学科的新书数量翻了一番,从每年 60,00070,000种增至2014年的138,895种。 2014年以来,这一数字保持相对稳定。

正如Greco所说,学术图书出版的经济效益是一项挑战。一本非常成功的人文书籍可能印数为2,000册,但销售量仅为1,275册。 按照40美元的建议上市价格计算,一本256页不含图片的书仅能产生7064美元的净利润。大多数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学科书籍的印数要少得多,导致回报率更低。即使是在线开放获取出版也没有显著降低成本,因为节省的成本主要限于印刷、纸张、装订和处理费用。开放获取期刊的文章处理费,大学出版社平均为744美元,商业学术期刊平均为1295美元。

 

虽然向以贸易为导向的出版模式的转变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潜在的身份和可获取性危机,但它也为扩大该领域的影响力和相关性提供了机会。

传统上,学术出版依赖于出版高度专业化的专著,深入探讨细分主题。这些作品对推动特定学科的知识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提供详细的分析,有助于积累对特定主题的理解。然而,以贸易为导向的图书面向更广泛的受众,通常是非学术受众,这一转变威胁着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需要考虑的是,注重学术出版物的适销性可能会导致忽视那些可能无法吸引大量读者的专业课题。这可能会缩小学术研究所探索的范畴,迫使学者根据商业吸引力而非学术价值来选择课题。此外,推动更通俗易懂的写作可能会简化复杂的论点,或者忽略严谨学术所特有的细微分析,从而有可能削弱学术成果的质量。

然而,这种趋势并非没有好处。吸引更广泛和更跨学科读者的压力促使学者们重新思考如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在人文学科领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学者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探讨能引起更多读者共鸣的跨学科大课题。这些课题不仅能吸引更多读者,还能强调人文学科与当代问题的相关性,从而有可能提高公众对该领域的兴趣和支持。

向以贸易为导向的出版模式的转变也促使学者们以更通俗易懂的风格写作。学术著作常常被批评为过于晦涩难懂、术语繁多,难以吸引非专业人士。通过更清晰的写作和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学者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包括政策制定者、从业者和受过教育的公众。这种知识民主化的做法在学术界和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学术见解更广泛、更有影响力。

此外,由于需要吸引更多读者,学者们不得不使自己的论点更加尖锐和简洁。在以贸易为导向的书籍中,长篇大论的篇幅较少,而更强调提供清晰、有说服力的论点。 这样可以使学术研究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将关键见解提炼出来,以引起读者共鸣的方式呈现,从而提高学术著作在学术界内外的清晰度和影响力。

贸易化带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市场化与学术诚信之间取得平衡。学者和出版商必须在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与保持严格的学术标准之间把握合适的尺度。为确保人文学科继续生产专业知识,同时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各机构、资助机构和出版商应支持多样化的出版模式。这包括维持传统的专著和面向贸易的书籍,鼓励跨学科合作,以及推广利用数字技术的创新学术交流形式。

数字革命正在从根本上重塑人文学科的学术出版,使学术成果的获取更加民主化,对传统的学术产出模式提出了挑战,并为出版过程引入了新的复杂性。

数字平台和开放获取倡议扩大了学术著作的受众范围,以前,学术著作仅限于那些有机会进入资金雄厚的图书馆或有能力订阅价格昂贵的专著和期刊的人。尤其是开放获取出版允许学者在网上免费分享他们的作品,消除了传统上限制获取的付费墙,提高了学术研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数字革命在使获取途径民主化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是以印刷媒体和封闭式获取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向开放获取和数字出版的转变颠覆了学术出版社和期刊的传统收入模式。随着免费在线访问的兴起,订阅费和图书销售日渐式微,出版商现在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维持其运营。由此向作者或其所在机构收取出版费用的出版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学术出版过程的可负担性和公平性的关注。

掠夺性期刊和低质量数字平台的兴起使情况更加复杂,学者们很难为自己的工作找到声誉良好的发表平台。此外,数字环境还鼓励新形式的学术成果,如多媒体项目和博客,这对传统的有效、严谨的学术工作观念提出了挑战。

同行评审程序、终身教职标准和学术表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以印刷出版物为导向,造成了新兴数字实践与既定学术标准之间的脱节。随着新学术形式的出现,鼓励创新和维护学术标准之间存在着矛盾。

各院系必须设法在认可创新学术成果与保持学术评价的完整性之间取得平衡。制定评估非传统学术成果的准则是必要的一步,要考虑到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目标受众。这应包括评估作品的相关性、原创性和影响力,即使它没有遵循传统的同行评审程序。各院系可为非传统工作建立内部或外部同行评审程序,并制定替代性指标来评估非传统学术的影响,如参与指标(如下载、社交媒体分享)、定性反馈或对公共讨论和政策产生影响的证据。各院系还可以在保持严格的学术标准的情况下,考虑正式认可和奖励面向公众的学术,即有效吸引更广泛受众或有助于社会辩论的工作。鼓励学者在传统的同行评议出版物和创新的非传统成果之间保持平衡,可以确保他们的成果既能满足学术需求,又能满足公众需求。

人文学科的学术出版格局面临着若干重大挑战,这些挑战共同影响着学术著作的质量、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中一个重要障碍是找到合格的同行评审人员,对稿件进行严格、及时的评审。同行评审程序是学术出版的基础,可以确保作品符合学科的严谨性、原创性和学术贡献标准。然而,随着学术出版物数量的增加,部分原因是数字革命以及在线期刊和开放获取平台的激增,可用的审稿人数量变得越来越紧张。

数字时代扩大了出版渠道,让更多学者能够传播自己的作品,但也导致需要同行评审的出版物大量涌现。许多在线期刊和开放存取期刊,尤其是那些不太成熟的期刊,很难找到具备必要专业知识或愿意投入时间进行审稿的审稿人。因此,一些出版物完全绕过了传统的同行评审,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其所发表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的担忧。

难以找到审稿人可能会导致出版过程的延误、匆忙审稿或依赖资质水平有限的审稿人,从而破坏同行评审本应提供的质量控制。这不仅会影响个别出版物的可信度,还会削弱人们对整个学术出版系统的信任。

另一个重大挑战是学术书籍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对许多学者来说,其对于专业领域以外的相关学术书籍的发现往往是偶然的,而不是通过出版商的有效营销。学术出版商传统上侧重于向图书馆和学术机构推销图书,这限制了图书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市场营销,重要的学术著作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知名度,从而导致读者数量减少,影响力降低。

非学术性评论渠道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对学术著作进行评论的非学术出版物数量急剧减少,从而减少了学术著作在公共领域被讨论和辩论的机会。《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刊物仍在评论书籍,但它们的重点已经转移,学术专家也不再那么频繁地发表评论。与此同时,《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哈泼斯杂志》(Harper's)和《纽约客》(The New Yorker)等刊物也减少了学术书评的篇幅,即使它们对学术书籍进行评论,也往往缺乏专业学术评论的深度或专业性。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洛杉矶书评》(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和《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等出版物已成为深入讨论学术著作的重要平台。然而,这些书评往往是进行更广泛反思的平台,而不是对书籍本身进行重点分析。虽然这些反思可能很有价值,但它们并不总能提供学者们所寻求的详细评论,以帮助其对一本书在该领域的贡献做出正确的评估。由于缺乏学术界在大众媒体上的及时评论,学者们往往必须等待数年才能在学术期刊上对一本书的质量和贡献进行评价。这些评价的延误可能会延缓学术讨论的步伐,并使新思想无法融入正在进行的辩论中。

人文学科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下是在不断变化的学术环境中确保新书的知名度和质量并促进及时讨论的一些策略。

学术出版商应采用更先进的数字营销策略,包括有针对性的在线广告、社交媒体活动以及与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博主和内容创作者合作。利用数据分析来了解受众的行为和偏好,可以帮助出版商更有效地调整营销工作。其中一项创新是采访知名学者,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的重要新作品。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为同行评审员提供正式认可或激励措施可能会鼓励更多学者参与这一过程。这可以包括在终身教职和晋升决定中给予认可,或减少工作量以换取承担审稿责任。大学和学术协会可以在正式确立和支持这些激励措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让研究生更积极地参与同行评审和书评过程也有助于解决审稿人短缺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职业发展机会。研究生期刊可以通过及时发表新书评论来解决审稿瓶颈问题。像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Not Even Past这样的在线平台可以作为展示研究生书评的典范。

学术协会和大学出版社可以合作推广跨学科书籍。举办虚拟新书发布会、网络研讨会或播客,让作者讨论他们的作品,可以吸引人们对新出版物的关注,吉尔德·莱尔曼美国历史研究所(Gilder Lehrman Institute of American History)率先采用了这种做法。展示新作品的虚拟书展也可以简化图书发现过程,增加作者的曝光率。

H-Net(海外免费人文社科英文学术平台)为模型,开发出学者可以对新作品进行实时同行评审和评论的平台,有助于解决延迟评估的问题。其形式可以是由主持人主持的讨论论坛或协作注释工具,学者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对新出版物进行动态讨论和评论。

面对不断变化的学术出版市场动态,人文学科和学术协会必须拥抱并适应创新,同时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以下是作者的建议:

1. 拥抱转变,保留核心。学者们必须适应贸易化的压力,同时倡导专著和其他专业学术形式继续发挥作用。由此规划出一条既尊重过去,又拥抱未来可能性的前进之路。

2. 认识到市场的影响有好有坏。推动普及和扩大吸引力可以用新的视角和跨学科的见解为学术研究注入活力,但我们必须保持警惕,防止小众、专业的知识受到侵蚀。

3. 重新思考如何衡量学术价值。专著之死可能言过其实,但这是学术著作传播方式发生广泛变化的一个征兆。在我们重新认识学术出版可以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的时候,重申学术表达形式多样化至关重要——无论它们是吸引广大读者,还是深入探讨专业课题。 由此,才能确保人文学科作为我们文化和知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蓬勃发展。

当下,学术出版界的学者、出版商和机构应共同行动起来。人文学科必须在不妥协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在不削弱的情况下进行扩展,并为专著和其他专业学术形式的持久价值进行辩护。归根结底,人文学科的未来将取决于我们以创造力和信念驾驭这些新现实的能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1339-1451880.html

上一篇:为何大品牌期刊会对科研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下一篇:院校关闭及其对图书馆和供应商的影响
收藏 IP: 14.19.1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