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互动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科学网互动

博文

论文致谢征集 | 黄健:心中的种子播撒到了这片土地并发出了芽

已有 229 次阅读 2024-7-26 15:4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 黄健 ,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黄健的导师周浙昆为黄健写的推荐语: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的期间,他鉴定了采自文山植物群的大部分化石,基本摸清了文山植物群的组成,特征与性质,发表了2篇SCI论文。我认为已经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可以申请论文答辩了。这个时候,黄健却对我说:“周老师,我能不能再延期一年,我想把论文做得再扎实一些”,我听了以后,当即答应,三年要做出一篇博士论文,的确有些仓促,再有一年的时间,这篇博士论文的质量会大大提高。同时我暗自惭愧,学生的学术境界超过了我。我的想法功利了一些,想着让他早一点毕业,早一点工作。

一年以后,黄健交出了一篇令人满意的博士论文。他通过对文山植物群的5000余号化石的研究,共鉴定出维管植物33科51属64种(含化石新种19种),在此基础上,他讨论了若干重要类群的生物地理学意义,重建了文山植物群的古环境和古植被,整个博士论文厚达350页,版纳园陈进主任说是他看到版纳园最厚的一本博士论文。

黄健的论文获得了评委会的一致好评。毕业后,他留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继续从事他所钟爱的古生态学的研究。文山植物群的研究也还在继续,不断有新的类群被鉴定出来,这个植物群将会超过山旺植物群,成为中国新生代多样性最丰富的植物群,我期待着计划中的文山植物群专著,早日完稿。

致谢

我在硕士期间做的是现代植物区系的调查研究工作,彼时每天在山林中陪伴自己的,除了那些鲜活灵动的植物,还有那些历经沧桑、千疮百孔的震旦纪石灰岩。彼时的我,对地质、化石甚至没有什么概念,只是会对那些溶洞和上面生长的奇特植被念念不忘。

 而云南,在我心中一直是植物王国、圣地般的存在,在这里研究植物科学,是很早便有的梦想。我的初次云南之旅便是五年前在滇西北德钦的雨崩村徒步,在瞻仰梅里雪山的同时也折服于这里植物的多样。行程结束之时心中还充满不舍。

在我硕士毕业、寻求继续深造机会之时,各种际遇让我认识了我的导师——周浙昆研究员,并决定报考他的博士,追寻植物演化的奥秘。

终于,心中的种子播撒到了这片土地并发出了芽。四年前的雨季,我来到了个由热带雨林包围的小岛上。刚来时,湿热的环境、老旧的宿舍、四散的霉菌,曾一度让我灰心丧气。但是看到新科研中心舒适的环境、植物园中美丽的景色、森林中丰富的植物之后,便也觉得这些艰苦是可以克服的。

葫芦岛成了我的大游乐园。周末或者闲暇之余,探索没有去过的角落,认识各种奇异的植物,关注百果园各种水果的果期,亦或是静静地坐在凉亭中看书,都是以前难以得到的愉快体验。在各个园区之中徜徉、在罗梭江上泛舟漂流、到55的沟谷溯溪、攀登光怪陆离的石灰山、探索溶洞中的奇特生物、背着沉重的望远镜观鸟、在热带雨林中骑行,业余生活丰富且充实。

植物园宛如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这里充满了自力更生的氛围,许多资源都能自给自足。风景又极优美,相较于灰头土脸的镇子,好似两个世界。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友善而纯粹,虽偏安一隅,与世无争,但每个人心中有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愫,对探寻自然规律的事业满腔热忱。这里的生活,相比于城市虽少了一些方便,但也少了十分的喧嚣。这里创造了一种隐居式的环境,只要自己想,就可以进行各种生活方式的实验。在这里,我的内心可以常如瓦尔登湖般平静。

与田园生活相对的,是我们高远的理想,尤其是古生态研究组这几年的变化让我们充满希望。刚到这时,办公室里只有职工、学生寥寥数人,实验设备也比较简单。在周老师和各位师兄的带领下,时至今日,研究组事业各方面蒸蒸日上,申请基金一路顺风,发表文章行云流水,学生培养济济一堂。我们探索的脚印不仅遍布青藏高原与七彩云南,还具国际视野。这里不仅是一个研究组,更像一个大家庭,我们不仅在工作学业上互相扶持,在生活上也互相帮助。

我的导师,周浙昆老师。他的经历颇为传奇,尤以在墨脱的那段经历最值得称道,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透着一种尊重自然但又不畏惧自然的气质。在科研视角上,他高瞻远瞩,对我的科研计划、论文写作以及工作安排等方面在战略层面作了清晰、准确的安排和指导,使我的博士研究计划得以顺利完成,少走了很多弯路。在平时的生活中,他更像是一位父亲,用丰富的经验教育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有规则、有原则但更有自由。关心我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们无话不谈,他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他为我们的个人发展指明了道路并提供了条件,鼓励并支持我们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外同行来园交流合作,使得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英语口语水平也得以显著提高。

在此期间,我与我的合作导师Steven Manchester教授得以认识。他是国际古植物学届名望颇深的学者,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实际上,他更多的是一位和善并幽默的长者,他在组里交流访问期间,我们相处十分融洽。他在新生代古植物演化方面有很高造诣,对我博士论文中类群鉴定和文章写作作了细致的指导。

苏涛师兄是现在的研究组长,他协调组内的大小事务,寻找化石点、申请基金,为我们持久、安心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并带领我们组向着更大更强的方向前进。在平时,他则像是一位老朋友,和我们打成一片,每次在藤本园旁的二层小楼里的聚会总是充满欢笑。

李树峰师兄也是古生态组的元老之一,擅长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模型运算。在我对文山古气候重建一筹莫展、举步维艰之时,幸而有他针对古气候重建编写的许多实用的程序,才使得这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他的夫人张晶嫂子对我们的生活也非常照顾。

Frederic Jacques老师是一位幽默的法国帅哥,他在工作上细致严谨、原则分明、讲究效率。而在平时,则是一个能流利用汉语讲段子的存在。

星耀武师兄长期留学海外,现在回到园里开辟一番新天地。平时与他交流讨论最新的科研方向和写作方法,使我获益良多。他整理的新生代化石数据库,是我研究工作中重要的工具。

王力师兄永远是温婉儒雅的形象,在从我组博后出站之后他进入中心实验室工作,在我们使用各种显微镜进行观察时提供了细致的指导和帮助。

 这几年来,我还从梁肖青师兄、张建伟师兄、Olesia Bondarenko博士、黄永江师兄那里,学习到化石采集、角质层处理等实验技术,在论文撰写方面也有较多的交流和借鉴。

孙梅、王雨晴、徐聪丽、唐赫、丁文娜、张秋月,我们是同门,亦是朋友。我们虽然性格各异,但有着相似的待人处事观,因而得以相聚。在这里的这些年,我们不仅在工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在生活中互相支持,更多的是一起谈天说地、开开party。办公室里的拌嘴锦标赛、餐桌旁的饕餮和八卦、罗梭江畔的篝火与舞步、百花园大草坪上空的飞盘、百果园六点的半的身影、星空下一起压马路……正因为有了你们,在这清幽的小岛上我才不觉得孤独。

 Julie Lebreton-Anberree博士同我一届。她没有法国人的高傲、待人非常礼貌和善。在研究文山盆地的同位素的同时,帮助我分担了大量化石整理、拍照的工作,在一些化石的鉴定方面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是一位母亲,在平时,我们共同照顾一群宿舍旁的小猫,她不仅专门买了猫粮,还经常为小猫做除虫和治疗。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法国人身上那种自由、平等、博爱信念的光芒。

师弟贾林波所做的马关植物群的研究工作,与我的研究内容、方法相似,化石点也相邻。我们在化石的采集过程中互相帮助,在整理、鉴定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交流经验、讨论问题,共同进步。

周家军的其他同门,胡瑾瑾、Achyut Tiwari、赵凡、朱海、王浩波、罗素玲、孟宏虎、许贺、李艳杰、黄华生、邓炜煜东,虽然每个人都有繁重的工作,但在平时的日常工作、文山化石采集和其他野外工作期间均提供了帮助,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奉献我一直铭记在心。我与胡茜师姐之前虽素未谋面,但对她在文山化石采集中所付出的汗水也非常感谢。

归功于自生林、张静、王琼嫂子和张付娟嫂子细致、高效地的处理各种财务事务,我们得以从浩繁的报账工作中解放出来,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中。

在博士期间,我不仅得到了古生态组这个大家庭的帮助,还在西双版纳植物园这个大集体以及兄弟院校里结识了朋友,他们在工作中同样为我提供了无私的协助。

进入热带雨林,让我深深感到自己对热带植物认知的不足。幸有谭运洪老师作为我热带植物分类的导师,在野外教导我鉴定热带植物,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他是带我进入热带雨林植物王国领路人。

昆明理工大学的张世涛老师、田宜敏同学对我们进行了专业的地质学指导,带领我们地质实习、分析剖面,使我对地质学基本原理、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田怡敏同学在我野外不慎受伤时精心的护理和照顾,我一直铭记心中。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仕虎老师,对文山剖面进行了工作量浩大的古地磁测年工作,为本文的研究确定了准确的时代背景。云南大学的冯卓老师在各种学术交流方面一直为我们提供支持。英国开放大学的Bob Spicer教授对本论文CLAMP法的具体工作进行了指导。德国森根堡研究所的Lutz Kunzmann教授和Karolin Moraweck博士对科学问题的探讨和文章写作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的史恭乐副研究员在马蹄荷文章撰写、化石标本查询方面提供了帮助。

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胡瑾瑾师姐、蒋蕾同学、赵飞同学、阳亿同学都对植物分类有着极大的兴趣,我们一同去野外观察、探讨植物。他们还在平时野外工作过程中帮助我采集了大量研究需要的现代植物标本。

 此外还要感谢潘勃、姚昕、朱仁斌,除了交流植物,我们还经常一起谈事业、谈理想,对我颇有裨益。感谢卢华正博士在北京学习期间对我的照顾。感谢曹敏研究员、王昀老师、李剑武老师在印尼考察过程中的帮助。

人事教育处的周双云老师、方春妍老师、玉最东老师、杨迎润老师和卢志远老师,在平时处理各种学习事务时我常向他们寻求指导和帮助,正是由于他们的尽职尽责,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西双版纳植物园标本馆、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北京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各位老师,在我查阅标本时均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方便。园林部赖菡老师和各专类园区的管理老师,哀牢山生态站、补蚌生态站的工作人员在我采样时提供了方便。

学生公寓前宿管陈涛老师、昆明分部宿管嫣文霞阿姨,尽职尽责,对维持我们良好的日常起居环境提供了保障。在这几年工作中,各位司机师傅也一贯发扬了“老司机”的精神,为野外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感谢我的父母对我二十多年来的培养和教育,他们为这个家庭付出了一切。在这几年,他们支持并鼓励我走自己的道路。希望他们身体健康,享受退休后的生活。

感谢我的妻子范怡,我们在一起无话不谈,不仅是生活伴侣,也是精神伴侣。我们长期两地,在结婚后也是聚少离多。她始终不离不弃,支持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孩子出生后更是担负了养育的重任,使我能够安心在这里完成学业。

感谢我的岳父母对我们的支持和照顾,希望他们可以理解我的选择。

 我的儿子,黄潇楠,是我在博士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我在文章中以他为名命名了一种楠木属植物,希望他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在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成材。

感谢这片土地和上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有了驶向星辰大海雄心壮志,无论是大炮巨舰还是一叶扁舟,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黄健

2017年5月

于罗梭江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7106-1443891.html

上一篇:论文致谢征集活动 | 每个人都走过了一段很远的路
下一篇:论文致谢征集 | 韩方元:愿人生多“狂”几把,多“少年”几回
收藏 IP: 61.135.2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