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i Publishing 植根中国 影响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aipublishing

博文

FR论文推荐┃我国31个主要城市大气颗粒物成分和毒性的差异 精选

已有 270 次阅读 2024-7-10 11: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为了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北京大学团队从跨越中国不同纬度的31个主要城市采集了相应空气样品,并发现这些城市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和毒性存在着很大差异。这项研究说明目前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空气质量标准也就是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

空气污染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将 PM2.5 的建议年浓度从10μg/m3 降低到 5μg/m3。然而,一刀切的指标显然忽视了城市间环境颗粒物成分和毒性的差异。

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全国范围内颗粒物 (PM) 的成分和毒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最佳的空气污染控制手段需要在健康效益和经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PM对健康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颗粒物的浓度,还取决于它实际的毒性。”北大要茂盛教授解释说“如果没有颗粒物关键影响健康组分信息,就很难评估空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目前的空气质量标准仅依赖于PM质量浓度,忽略了其单位质量的毒性和健康影响的差异。为了制定量身定制的空气污染控制策略,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制定一份PM毒性清单。

“此前,我们已经研究了全球19个城市的PM毒性。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缺乏关于PM毒性的全国性研究。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传统采样方法无法满足大规模采样,并且不同城市的PM毒性也存在着差异”论文第一作者张璐补充道,“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空调过滤膜收集PM既方便又省钱,其主要优势是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收集大量PM样本,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这些样本也同样更具代表性。”

利用此法,研究人员从国内31个主要城市共收集了465 个空调过滤膜样品。样品的二硫苏糖醇(DTT) 测定结果表明,31个城市PM毒性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6.5 倍。

image.png

2020年31个主要城市PM10毒性校正值和年平均PM10质量浓度

“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强调,毒性差异部分是由于内毒素、细菌和真菌等生物成分以及金属等化学成分的差异而产生的,因此,应根据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实际健康影响状况而制定相应的空气污染控制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和经济协同效益”要教授总结说。

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期刊Fundamental research上,欢迎相关领域师生、学者阅读、下载、引用:

Lu Zhang, Maosheng Yao*. Ambient particle composition and toxicity in 31 major cities in China.Fundamental Research, Volume 4, Issue 3, May 2024, Pages 505-515

https://doi.org/10.1016/j.fmre.2022.10.004

期刊及主编介绍

Fundamental Research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主办的英文国际期刊,期刊 自2021年1月创刊以来,坚持依靠专家、精选主题、突出质量、对标一流的办刊理念,在各位编委和专家的倾力支持下,尽管刚刚起步但已经得到科技界和出版界的认可。

Fundamental Research 立足展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代表性成果,充分反映国内外基础研究前沿与动态,提升中国基础研究和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为中外科学家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国际交流学术平台。

期刊内容涵盖数学与物理、化学与化工、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管理、健康与医学、交叉科学等九大科学领域,包括:

  •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 Information Sciences

  • Management Sciences

  • Health and Medical Sciences

  •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目前,期刊已被ESCI、CAS、Scopus、DOAJ、Chemical Abstracts等权威数据库收录。

主编:龚旗煌 院士

研究领域:

光学专家、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学前沿与时空小尺度光学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41702.html

上一篇:文章推荐 | 恢复与响应:整合树木年轮学和遥感分析揭示极端干旱对森林的影响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0 1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