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谋按:2024年7月6日下午,圕人堂QQ群部分成员围绕2011年的《2050年学术图书馆尸检报告》展开了交流与探讨,予以整理编发(见: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41220.html)。随后一天,部分成员意犹未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不乏真知灼见。说事拉理,各抒己见,予人启迪。特此再次予以整理编发。
叮咚:再回顾一下2011年的《2050年学术图书馆尸检报告》:
1.馆藏图书无人问津。
2.图书馆培训失去意义,无论是数据库还是网络都向着简单易懂的方向发展。
3.信息检索教学被合并到一般教学课程中,因为就连图书馆员自己向学生传授有用的信息检索知识时也感到力不从心。
4.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员都成为了技术部门的一份子。
5.参考咨询服务消失,代之以低于人力资本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
6.经济战胜了质量,图书馆和图书馆员逐渐成为了奢侈品。
麦子:@叮咚 按现在的发展,可能不需要25年,我觉得美国高校馆大概10年就差不多了, 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已经在呈现中。不过这个过程核心是资源的全面电子化,尤其是书籍。所以,只要不外包业务把自己终结,另外电子书的地位不解决,我觉得中国图书馆的前景十分光明,因为现在国内图书馆的纸书流通量还是很大,书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推广纸书,而读者和图书馆内部还是没把电子书和纸本同等看待,而我们现在是把电子书远高于纸书对待。所以,在中国图书馆的可以持续很多很多年,因为纸书的量中国同类馆很大, 现在我们每月上架的纸书大概只有50本样子。但实际馆藏增加量大约每年5万种以上,而且因为是纲目选书,所以这是精选的精选。所以,加上一些配套的东西(馆际互借,远程联合书库)实际实力,两者的差别那就太大了,即使一个中型馆就可以轻松比得上每年有过亿经费的中国超级大馆。当然,这个打法可能不讲武德,因为这几乎是单打对群殴。但从读者看,体验上没有差别,因为延迟只有2、3天,而且你自己可以在家里操作, 如果是纸书,到时去拿就可以了。
www:@麦子 只能羡慕啊。曾经我认可技术酒徒,您所描述的就是当初我们畅想的。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期待人文烟鬼的效果,在我心目中某人是近几十年图书馆界最大的贡献者,用他的影响力,不断地说出业界的常识,提升管理者门的认知下限。当然麦子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和群主一样的民间最大贡献者,一位用几个平台持续地普降甘露,一位孜孜不倦地介绍域外的知识。其目的和作用殊途同归。
麦子:@www 谢谢,我知道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起码想叙说一下我自己看到的现实世界。
www:@麦子 真正能改变什么的是决策者。所以上次讨论如何让馆员发光的话题,我就说过,首先要让馆长发光,馆员要支持馆长发光。这话特别对小馆实用。为什么?因为大馆专业馆员多,谁来做馆长,专业业务只会摇摆,不会改变大的方向。而小馆,专业人员匮乏,资源贫乏,思维不专业的话,往往事倍功半不说,还会耗费有限的资源。
弯曲的直线:政策滞后,起不了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管理落后,无端地耗费了各类资源。
叮咚:@麦子 谢谢麦子老师。这块确实还有很多可以改变的地方。国内不缺有想法的同仁,但是具体推进和落实的时候困难重重。
www:目前,不被元宇宙,AI迷了眼的管理者不多见吧?能在智慧两个字前静下心来审视自身业务的决策者又有几个?特别是中小馆,大家关注听下就可以了,真金白银去实践的那就太悲哀了。说白了,所有的新技术在图书馆就是应用。等某项技术就像超市购物那样随意挑选购买的时候再上也不迟。
叮咚:@www 出成绩,短平快,外行决策者的最爱。
www:前几天看到过一个类似这个标题的文章:数字大屏和曾经的领导们。我没点进去看,但我能猜到大概的意思。我再次借用某位技术大佬的话:数字化之路充满血腥和欺骗。幻想上马某系统后能多大程度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只能一厢情愿。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何必养着图书馆一帮人,直接学校采购中心购买这特效药就行了。说到底,强的图书馆,除了钱多,更主要的是人强。要发展,人是图书馆的核心。买来的系统,能发挥多大的效益,还得靠驱动这个系统的人。当然,未来的图书馆一切都可以外包,这个就不是我所讨论的图书馆范围了。连学校都可以外包的,咱们不担心。
弯曲的直线:连资源建设都可以外包,这不是图书馆的耻辱吗?
www:不是咱们造成的,所以我说人文烟鬼是最大贡献者,是因为他利用他的影响力去向管理们普及图书馆的常识。有些人说一句是顶很多句的,这就是影响力。
www: 我简单解释下我前面提到的民间的称谓:人文烟鬼与技术酒徒,还有鼠兔班。
我因为是后来才了解到的,具体的建议群主普及一下“历史”。
在面临数字化浪潮冲击时(现在是拥抱),图书馆界是比较悲观的(包括群主前面发的“图书馆验尸报告”的那个链接文章),如何拯救图书馆,业界的精英、大佬们利用当时的博客和会议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与讨论。在这些交流中,形成了两个流派(民间自己人戏称的),每个流派都有代表人物:
人文烟鬼:强调人文力量才能救图书馆
技术酒徒:强调技术才能救图书馆。“酒徒”其实就是“救图”的谐音。
其实两个流派之间氛围是非常融洽的。那时候通过rss订阅他们的博文,看他们的交流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而“鼠兔班”是技术酒徒流派的重要布道场,我有幸参加了两次,记得报名的时候还要提供自己工作中的技术领域或做了什么,有个资格审核。第一次有两最大的收获,一是会议的形式让我打开眼界,是我认为最好的实实在在的业界会议形式,不知道最近几年的是否依然这样?二是结识了群主真人,还有群里面的一位老师,以及图林小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晚上他演示了自适应网站技术,我是到他的“摊位”去捧过场的)。那些年,我是坚定的“技术酒徒”,在大环境的“忽悠”下,从业务入手,做了很多实践探索,收获多多。
麦子:@叮咚 是,主要要抓住核心的问题: 图书馆的根本服务是什么? 是传播信息,所以你需要有信息的积累。 美国图书馆一直感到自己没钱,因为要买的东西太多,所以任何图书馆,包括一年有1亿多美元预算的哈佛都觉得力不从心,所以需要以集体的力量做馆藏建设。就是涉及到一系列的基础建设,而这些东西需要大量的协商和金钱投入,另外从短期看,个别馆是吃亏的。我一直认为,这类的事情在中国的群起群力一起同心合力办大事的情况下是很容易的,因为美国学校性质差异太大,有公有私,很难,但因为有大量的专业人士,所以事情还是办到了。但中国往往拿一句难办有特殊性就为止了。但因为问题是系统性结构性的,再要往下就困难了。
麦子:国内图书馆还停留在自己书架上的纸本书阶段,因为这是评估的起码要求。
叮咚:@麦子 谢谢。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说多了可能犯忌讳,就不在群里说了。
麦子: 我的边界基本是自己的电子资源加上加州所有图书馆的纸本收藏,因为这是三天内保证可以拿到的。如果放宽到10天,那就是全美国了。现在有太多的本馆百年只会用一次的书,但如果我知道就是给时间问题,我何必买这个书呢? 我馆有个每年花8000美元的服务,可以使用一个在芝加哥的会员制特藏馆服务,使用他们藏的所有东南亚报纸,如果是我自己弄,根本没有可能建的。这个事情,我觉得有点像二维到三维世界的跳跃,的确有点难度。
麦子:@叮咚 我想你是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了,其实只要有一个人理解了,于我来说已经是足够了。
叮咚:至于前面所说的“专业人士”,目前看普通图书馆里,无论是高校馆还是公共馆,都是缺的。
叮咚:@www 这得是十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候都有博客,好像还有个“书社会”的论坛?
www:是的,我其实是孤陋寡闻的,你们玩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才后知后觉。这个群,也还得亏一位馆长朋友介绍我进来的。
天天:图书馆学术研究群体在技术与人文外还可以再细分。你看中图学会每年年会的分会场与分主题,那就是更细分的方向。如果对分主题分方向感兴趣、自我合群想找志同道合者并愿意奉献终身的话,那么专注一点儿,入圈儿的几率就会更大一些。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碧沚东楼:国内部分图书馆资源建设都是外包的,即采购编目上架完全外包,馆员以阅读推广为主。有时和这类图书馆也打交道,确实很难沟通一些基础业务。因为馆员不知道。麦子老师说的国内纸本流通量巨大还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中电子书这一块阅读量高不高低不低,很难和商业电子书商匹敌。有时,也会有乌龙,比如热播的《玫瑰的故事》原著和电视剧差异很大,读者会投诉我们买的是不是盗版书?是不是买错了?为什么亦舒明明是我们市的人,却分在加拿大文学……说明读者还是很有关注度。
麦子:@碧沚东楼 你说的只是现象,只要存在就有它合理的一面。你这说法是从读者角度书籍的使用。但因为读者未必知道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什么,所以这种存在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乔布斯或王布斯,用户只会满足以前的按钮式手机。
麦子:如果从细处考虑,中国电子书的瓶颈在其版权的执行,这个问题不解决,电子书一直会处于妾身不明的状态,书商赚不到钱,最后图书馆是最大的输家,因为你没法跨到下一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