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五大区别——从“人文学科大都‘老生常谈’”说起(下) 精选

已有 946 次阅读 2024-7-2 07:50 |个人分类:认知科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吕乃基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区别可以归为对象、主体、场景、知行和知识等五个方面。人文学科“老生常谈”的程度在不同场景和语境下会有相当大的出入。忽视/无视生产力的基础和推动作用,以及阈于传统和“地方”,会加重“老生常谈”。

拙文“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841&eid=49084&sid=227230&idate=12_2024-06-13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6/t20240613_5758384.shtml转载

因字数等原因,文字较为抽象。此处作了一定程度的扩充和具象化。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5点区别是:对象、主体、场景、知行和知识。全文分两次上传。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五大区别——从“人文学科大都‘老生常谈’”说起(上)请见: 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439095.html

 

其五,知识论视角下的区别,具体表现为语境和知识的类型

人文学者或多或少都处于形形色色地方性知识的语境之中,无论其愿意与否和是否察觉,其论述的概念体系都打上了地方性知识的独特烙印,带有某种倾向或偏好,或者受到地方性知识背后权势和拥趸的压力,在普适性知识的概念前加上形形色色的地方性限制词以固守自我,阻塞交流之途。问题还在于地方性知识往往难以通约甚至互相敌对。自然科学虽然也有相应的语境例如“范式”,但范式之间有可以作为“最大公约数”的普适性知识,以及经由逻辑、数学、符号计算而可以沟通交流。所谓“地方性科学”既不普遍存在,也难以得到普遍认同。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知识的类型不同。普适性与地方性是就知识的内容是否具有普遍性而易于传播而言。在形式上,知识可以区分为编码知识与隐性(tacit)知识。自然科学的知识由概念和符号等组成,相对于人文学科的概念而言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科学家之间具有共识,彼此间较少歧义。人文学科由于对象的极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主体特别是情感和价值观介入、路径锁定、场景的无穷多样性,以及实践性,在知识的形式上打上了深深的隐性知识的印记。言者在有意或无意间意犹未尽,闻者则“你懂的”,需心领和神会。

知识类型最大的不同在于,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关于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知识,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技术知识则关系到操作规则。“技术有自身独立的目的,它是‘完全自立,自为法则,它甚至因此为万物立法。’”(斯蒂格勒)。按技术规则操作方可得到预期结果,否则不仅失效,而且可能机毁人亡。后果就在当时或短期内发生,并且往往作用于违规者本人。虽然未必人人遵循客观规律和操作规则,自然界的报复如生态危机等可能滞后以及落在另一部分人和后代身上,但毕竟遵守者众,社会及其中的个人得以沿科技的步伐而行。

人文学科的知识不具备如此严格的律令性,正义会“迟到”甚至“缺席”。违背普适性知识者未必在当下被惩罚,甚至在世期间完全免受惩罚且享受荣华富贵,而后果则可能落在毫无干系的他人身上。“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在此意义上,可以把科技知识归为“刚性/硬知识”,人文知识归为“软性知识”。“你可以违反法律,但不能违反物理法则”(you can defy the law, but you cannot defy the law of physics)。正因为此,所以自然科学得以步步向前,而人文学科则一再陷入“老生常谈”。实际上,“违反法律,不违反物理法则”,其本身也构成人性的组成部分。恶有恶报,在相当程度上只是在法律一再失效后的愿望。斯密相信,任何试图改变人性的努力,都将是徒劳,以及没有意义。发人深省的是,正是本来状态的人性,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

 

归结起来,人文学科之所以“老生”,或“已知”,是因为就对象而言,数千乃至数万年来,人性基本没变,历史一再重复;人文学科的大家已得出后人很难超越的若干洞悉人性的观点,成为“经典”。就主体来说,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对于人性,谁都可以说上几句。

然而人文学科又因为“未知”而需要“常谈”。其一,古今中外场景不一,同一人也时时处于不同的场景之中;其二,研究对象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不同。这两点决定了人文学科经典作家支撑其论点的论据,大多是基于有限案例的归纳,而归纳总不完全。其三,出现新的语境。人文学科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人文学科往往要经受新语境的重新梳理“老生”是老生了,“常谈”中有新。其四,如果说“知”相对而言尚且容易取得一致,“行”则沉浸到形形色色的场景之中,且在不同程度上屡遭消解,于是“常谈”便成题中应有之义。其五,地方性知识、隐性知识和软性知识有待一再重新诠释。

人文学科“老生常谈”的程度,在不同场景和语境下会有相当大的出入。忽视/无视生产力的基础和推动作用,以及阈于传统和“地方”,也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我封闭,会加重“重复”和“重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440581.html

上一篇:OpenAI与苹果合作三议
收藏 IP: 117.89.54.*| 热度|

3 郑永军 王从彦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