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与环境GE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he114

博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徐春明院士&徐泉教授 GEE|基于机理驱动的kW级长时低成本铁铬液流电池催化剂设计与应用

已有 107 次阅读 2024-6-27 10:4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GEE banner.jpg

文章信息.png

研究背景

近年来,铁铬液流电池(ICRFB)已成为一种理想的大型储能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增强Cr3+/Cr2+氧化还原反应活性和抑制析氢副反应(HER)对于ICRFBs的开发至关重要,并且需要新的催化剂设计。然而,阐明调节催化剂行为的潜在机制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挑战。

在这里,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精确控制制备新的热处理碳布电极的方法,该电极具有低成本铟催化剂颗粒的均匀沉积。密度泛函理论分析表明,In催化剂对反应物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提高了Cr3+/Cr2+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性。此外,H+更容易被具有高迁移能垒的催化剂表面吸收,从而抑制HER的发生。组装的ICRFB在140 mA/cm2下的能效为83.91%,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电沉积过程,并清除了工业长周期运行要求的最后障碍。ICRFB表现出非凡的长期稳定性,在1000次循环时每循环的能量效率衰减率仅为0.011%。因此,本研究为开发低成本、长周期的ICRFB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

图文解读

Fig.1.png

图1. 电池充电后获得的(A)CC、(B)TCC、(C)In/TCC电极的SEM图像。(D)电池充电后获得的In/TCC电极在μm尺度上的EDS图谱。(E-F)在电池充电后获得的In/TCC电极上的纳米级颗粒沉积的SEM图像和EDS图谱。(G)TEM、(H)HRTEM图像和(I)In/TCC电极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图像。

碳布在不同倍率下的扫描电镜图像如图1所示。碳布的厚度约为0.8 mm,减少了电极内部电解液积液和流动死区的发生,有利于Fe和Cr离子在电极表面的传质,从而显著降低电极的浓度极化。相较于表面光滑的CC,热处理后的TCC有着大量的表面缺陷,这可以改善电极的离子/质量传输特性。对装有In/TCC电极的电池充电后,电极表面出现均匀的颗粒沉积。此外,碳、氯和铟元素均匀分布在In/TCC电极的表面上。放电后,电极表面的颗粒沉积消失。同时,HRTEM图像显示,测量的相对晶格间距分别为0.230和0.271 nm,分别对应于In颗粒的(110)和(101)晶面。

Fig.2.png

图2.(A)In在原始石墨和缺陷石墨上的吸附能,Cr(H2O)5Cl2+在原始石墨、缺陷石墨和In颗粒上的(B)吸附能和(C)总电荷转移。(D)Cr(H2O)5Cl2+在原始石墨、缺陷石墨和In颗粒的态密度。(E)H+在原始石墨、缺陷石墨和In颗粒上的吸附能。(F)HER在C(001)、缺陷石墨和In(101)上的活化能垒。

进行了基于DFT的理论计算,以阐明In催化剂的潜在机制,从微观角度促进Cr3+/Cr2+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化学性能和HER的抑制(图2)。观察到,缺陷石墨表面上的催化剂颗粒吸附能(−2.97 eV)远高于原始石墨(001)表面上的吸附能(-1.37 eV)。这表明煅烧后CC和In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与原始石墨烯相比,表面形成的缺陷空位更有利于催化剂颗粒的粘附。与原始碳表面相比,Cr(H2O)5Cl2+在缺陷碳表面和In催化剂表面表现出更强的吸附(−12.01 eV),表明In颗粒的吸附构型更稳定。进行了Bader电荷分析表明In催化剂表面的Cr离子表现出比原始石墨更高的氧化还原活性。通过态密度分析表明当Cr3+吸附在In催化剂表面时,d-p轨道杂化增强,有效催化了In催化剂表面Cr3+/Cr2+氧化还原反应的电荷转移过程。对H+在C(001)表面的吸附能进行分析,H+在In颗粒(101)表面表现出较强的自发吸附能力(-1.65 eV),有利于H+在电极表面获得电子,成为吸附态。

Fig.3.png

图3. 装有不同电极的ICRFB在(A)80和(B)2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C)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库仑效率(CE)、(D)能量效率(EE)和(E)放电容量。(F)功率密度和极化曲线。(G)和(H)0.8kW ICRFBs电堆图片。(I)在140 mA/cm2下0.8 kW ICRFB电堆的性能。(J)长循环测试。

进行电池充放电测试(图3),从不同电流密度的充放电曲线可以看出,In/TCC电极的电池性能最优。主要因为当添加铟催化剂时,过电位明显降低,放电容量大大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铟催化剂的加入增加了电极的比表面积,抑制了析氢反应(HER),提高了Cr3+/Cr2+的电化学活性。进行速率性能测试,可以看出具有TCC的ICRFB的能量效率(EE)远高于CC电极的能量效率。同时,当电流密度切换回80mA/cm2时,EE值可以很好地恢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具有In/TCC电极的ICRFB有着更高的放电容量和更大的峰值功率密度(356 mW/cm2)。进行长循环测试实验同样体现出In/TCC电极的优良性能,具有In/TCC电极的电池在1000次循环后保持了72.42%的高EE,并且每个循环的平均能量效率衰减仅为0.011%。

总结与展望

本文制备了一种低成本、简单、长周期的ICRFBs催化剂。通过直接向电解质中添加InCl3催化剂,ICRFBs在140mA/cm2下的CE为98.33%,EE达到83.91%。可以进行充放电循环1000多次,每个循环的平均能效衰减率低至0.011%。此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解释了由于铟催化剂与碳材料之间的强吸附,铟催化剂在充电过程中可以自发均匀地沉积在碳布表面。沉积在碳布表面的铟催化剂降低了铬的反应能垒,从而促进了铬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由于铟催化剂的存在,大量的氢离子被吸附,这对抑制析氢副反应起到了作用。此外,将催化剂在0.8 kW ICRFB的四片堆上进行了验证,EE高达83.53%,证明这项研究为开发低成本、长循环寿命的ICRFB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

原文信息

相关研究以“Insights into novel indium catalyst to kW scale low cost, high cycle stability of iron-chromium redox flow battery”为题发表在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期刊,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牛迎春、刘银萍和周天航博士,通讯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徐泉教授。

QR.png

扫码获取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gee.2024.04.005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GEE编辑部

GEE名片-20240627.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673-1439949.html

上一篇:内蒙古大学郭自洋&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GEE|陶瓷电解质多功能界面修饰层助力高性能锂-空气电池的构筑
收藏 IP: 45.124.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