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SU3-IBM,大学生用核结构(10) 对称性 (4)

已有 621 次阅读 2024-6-20 22:45 |个人分类:心智之旅|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称性就是变化下的不变性,但是这个事情可能比想象的要更加奇特。比如,数学中的圆,能够绕圆心旋转么?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人有些迷糊。现实中的圆,不管是什么,其实都是宏观的物体,比如用一张纸剪下一个圆,我们可以围绕着圆心旋转,这是因为这个圆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可以区分的,当你旋转以后,旋转后的像圆的东西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但是,如果是一个数学世界中的抽象的圆,那么这个圆各处是完全一样的,是真正的不可区分的,所以你说它是静止的还是围绕圆心旋转的,我们都是不知道的。对于我说的这几句话,如果你明白了,那么就说明你适合学习物理。如果没有明白,就好好的想一想,想明白了,就搞明白物理了。

    在古希腊,科学的萌芽诞生了,但是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这里边的关键就是,数学没有降临到了人间。在古希腊,一些人开始研究几何,发现非常美妙,但是很显然,这个世界和数学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们认为现实的世界不能用几何来描述。这个结论可能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很显然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是可以用几何来解决的。但是最终,这个想法导致了科学没有在古希腊诞生。

    这个原因非常深刻。现实中的经验,告诉我们静止和运动很显然不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但是数学世界中的圆,无法区分静止和运动。所以只有永恒的天国,天上的星辰才能被数学描述。

    笛卡尔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他的重要贡献就是发现了惯性原理。惯性原理是第一个发现的不可分辨性的结论,使得我么意识到静止和匀速运动不是绝对区分的,实际上是一样的。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也正是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在几何和代数方程之间建立了关系。这个事情可能会让很多人无法理解,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没有更早的被发现呢?问题就在于,一些人认为代数表达的是现实世界的,几何代表的是永恒的世界。

    有些道理现在看起来可能很搞笑,但是在历史上曾经是无法想象的桎梏。笛卡尔能创立解析几何,和他把现实的世界和抽象的数学世界联系起来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我依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到了牛顿的时代,这个转变就已经完成了。(同时代的莱布尼兹也是一个绝世的天才,但是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在伽利略和开普勒那里就已经开始清楚了,有一些桎梏最终被打破了。

    惯性原理意味着静止和匀速运动无法区分,而在抽象的数学世界,一个圆也无法区分是静止和匀速转动。也就是说,现实的世界是数学的,这个事情的确让人很惊异。(今天有些科学家,的确认为现实的世界就是一个数学的世界,但是这依然让人无法信服)

    这样一来就非常有意思了。由于一个圆可以被一个圆方程来描述,如下

图片.png

所以圆的对称性,也应该被反应在了它的方程中。从笛卡尔提出解析几何,到伽罗瓦提出群论居然度过了一个漫长岁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样的想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在大学物理的学习阶段,甚至高中学习物理的时候就应该被学生理解,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是。

     我们来看,当给出这个方程后,意味着距离坐标系的中心为长度r的所有的点构成了一个圆。这里边的,每一个点,都是可以区分的,比如(r,0),(0,r),很明显是不一样的,可以区分的。也就是说,建立方程以后,的确让美丽的圆惹上了尘世的味道,一个不能区分的理想的圆,建立方程后,可以区分了。

     所以给出圆的方程后,有一些东西被隐藏了,缺了一部分。这就是圆的对称性。当给出圆的方程以后,还需要补充圆的对称性,让方程中那些可以区分的点重新不可区分。这才是完整的。

     也就是说,要补充一个对称性的操作,围绕圆心旋转任何角度,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上的任意一点(x,y),旋转任何一个角度后变成了(x’,y’)后,这两组数实际上是不能区分的。这样,这个圆方程才代表着抽象世界的圆。

     也就是说,抽象世界的圆,等价与一个圆方程加上所有的旋转对称操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39068.html

上一篇:SU3-IBM,大学生用核结构(9)对称性(3)
下一篇:SU3-IBM,大学生用核结构(11) 量子力学中的对称性(1)
收藏 IP: 111.27.170.*| 热度|

6 高宏 宁利中 孙颉 刘进平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0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