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高考与中考的试题 精选

已有 1509 次阅读 2024-6-19 07:33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考与中考的试题

某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位十七岁女学生,以初赛第十二名的成绩入围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引起了舆论界的注意。有人称其为天才,也有人说要防止“捧杀”或“棒杀”。

我不想对这位年轻人本身作过多的评价,而是想对与此相关的考试,发几句议论。

我注意到,在一篇该同学的老师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考时,(该同学)做题偏慢,中考数学没有答完卷。”

能够以第十二名的成绩进入阿里全球数学竞赛的决赛,毫无疑问,该同学的数学学习素质肯定在全国的大中学生中也是上乘的了。即使其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到了中专后接受一位数学专业研究生出身老师的教导,但是,其本身的素质和天赋肯定不会差。她的数学解题水平、能力以及可能的潜力在当地毫无疑问是上等的。

但是,她在中考的时候竟然连题目都没有做完,更不要说做得对不对了。

另外,该学生的初三老师回忆道:(该同学)非常勤奋认真,也很沉得住气,成绩也不错,她数学不是班上最好,但她对数学比较有兴趣。数学素质这样高的学生,但是数学却不是“班上最好”,这里的最好,无疑是指考试成绩。

一个数学素质上乘的学生,考试却不大行,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我们如今的中考、高考都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题目多而不难,与其说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如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解题。如果学生事先做过了足够多的习题,了解了各种题目都解题方法,从而看到题目就条件反射般知道了解法,这样的学生必定得高分。如果考生拿到考题,前思后想、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那就完了,必定不能做完题目。因为考生看到题目,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刷刷不停地写,他们并没有足够思考的时间。

在中考、高考的影响下,为了“备战”中考、高考,学校平时的考试,学生们也就必须一开始做题就像下围棋的读秒,甚至像下象棋的快棋。

九年前,我曾经写下了如下的一些话:

如果让全国的大学教授去参加高考,我看十有八九将“无学可上”……,原因很简单,即使所有的题目他们都会做,他们也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这些题目。他们的熟练程度不够,他们需要思考的时间太长。如今的高考,实际上是要求考生熟练地做出来一些不是很容易也不很难的题目。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能够考出高分,反之,则不能考出高分。

……现在高考的出题,我称呼它为“范围太小、内容太多”。

所谓“范围太小”,就是考试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太小。具体地说,第一是科目太少,第二是考试大纲对每们科目的考试范围作了很多限制,……所谓“内容太多”,就是如今一张试卷中把考试规定范围中的内容照顾得太“全面”了。

面面俱到的考题,必然使考题太多,考试题目太多,难度就不能够大。在难度不大的试题面前,所考察的就只是考学生做题的熟练程度。其实,考试的试题完全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为每年的试题并不一样。为了检验考生的水平,需要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以考察学生学习的真正水平,或者需要在考试的极短时间内迅速学习的内容以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这样的题目就容易被人们说成是所谓的难题和偏题,成为众矢之的。与此相比,面面俱到和难度不大则讨人喜欢。而为了应付这些难度不大而数量巨大的题目,学生就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解题的熟练程度。也正因为如此,如今全国的高中生差不多都要花至少一年的时间来做复习题,有的甚至不惜花两年、三年的时间,以便使自己能够得到理想一点的考分。而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练习的结果则可能使他们终身失去对读书和学习的兴趣。(选自《从“让大学教授参加高考”说起》2015-7-6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03151.html

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都是选拔考试,现在的中考也还有选拔的性质。选拔的标准应当是知识掌握的情况和继续学习的潜力,因为我们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在创新的时候,需要的是准确而全面的思考,而不是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我们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需要的是细致、周到,并不在乎几分几秒的“抢时间”。所以我们的考试不妨让学生多考虑一些时间。时间宽裕一点,让学生多考虑一下,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人的思维和动作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人想得快、写字快,有的人则脑筋慢一点,写字慢一点,这在绝大多数的工作特别是研究性的工作中并无多大影响。有人只是看上去慢一点,但是更加细致。而我们现在的考试,往往在学校的时候就把这些“慢而细”的学生贴上了愚笨、落后的标签,而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一次次的筛选,更是把这些“灵敏度”差一点的学生淘汰得干干净净。

本来,我们学习各门课程,都应当踏踏实实,不可以一味求快。我们考虑每一个问题,都应当把问题的前前后后都想得周全一些,想到一种解法之后,还应当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解法,是否有多种解释,有没有漏洞等等。但是,在各种考试的影响之下,人们只考虑与标准答案是否相符。

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是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养成的。从小就开始的年复一年的“抢更饭”式的做题和考试训练,使得人们不可能养成了反复思考的习惯,也不再仔细地考虑问题,只是一味沿袭旧的“正确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创新,想得到与前人不同的新想法,走出与前人不同的新路子,就难上加难了。

人们说,高考是中等和初等教育的指挥棒,这确实的是如今的现实情况。高考不但影响到高中的教和学,而且影响到中考,从而也进一步影响到初中的教和学。

在如今以及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将来,选拔考试仍然是不可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考试,出什么样的试题。

由于高考、中考之类考试的试题对于学生平时有引导的作用,所以,试题应当以需要文字说明、论述、计算或者综合体为得分的主体,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选择、填空之类的题型。

有人会说,这样的试题教师不容易评判,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好的学生,一切都应当以培养好学生为目标,教师不够就应当增加教师的数量。

有人会说,这样的试题在评卷时评分不容易统一。实际上,现在的考试也有文字说明题,事实证明,只要制订了足够全面的评分标准,评分不统一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考试的试题不必太多,时间应当尽可能延长一些,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思考,不必过于慌张、匆忙。

现在的高考只给数学2个小时,物理、化学1.5小时。我不清楚,都是半天考一门,何苦这样“抠门”。

把题目弄少一点,考试时间延长一点,再把一些题目弄得复杂一点,让学生仔细考虑一下,有什么不好?

如果研究生招生考试、高考、中考都能够这样,以此为导向,学校里也就可以让学生多动脑筋,学得扎实一点。多做文字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能够提高,何乐而不为之!

为了真正提高各级教育的水平,我们的研究生招生考试、高考、中考都需要改革其出试题的思路,不能继续在“考察考生做题是否熟练”的老路子上走下去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438763.html

上一篇:杂说“反”
收藏 IP: 39.78.128.*| 热度|

10 郑永军 尤明庆 刘进平 张学文 钟定胜 刘丙万 李斐 姚小鸥 晏成和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