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余向东:切脉对西医几乎没有诊断价值

已有 605 次阅读 2024-6-18 17:05 |个人分类:比较医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磁湖布医 2024-06-14 13:15 湖北

原本题目拟为“切脉没有诊断价值”,但考虑到可能引起的风波以及严谨性,便加了两个限定词“对西医”“几乎”,感觉问题就不大了。

对中医,切脉的诊断价值当然没的说,至少占望闻问切四诊的25%。从古来的医籍记载和小说野史,比重更可能高达90%以上。

正经的记载可见《清宫医案集成》,从慈禧太后到光绪皇帝到王公、大臣、太监,其医案的80%以上内容就是脉诊及脉诊的分析,望闻问占比极少。

野史小说更不必说了。《红楼梦》中的太医们给贾府太君小姐丫鬟们看病,一律只切脉了事,完全不屑于问诊(直接拒绝家属提供病史信息);《西游记》中的孙猴子装一回医生,用的是悬丝诊脉,臻脉诊最高境界。

因此,可不敢说切脉对中医没有诊断价值,况且,据说AI都开始切脉了。

本文单论西医切脉。为什么说切脉对西医几乎没有诊断价值呢?

这首先得搞明白切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切脉切的是手腕部位的一小段桡动脉,人身上的动脉网络密布,桡动脉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仅仅因为它的位置比较表浅,很容易摸到,才被古来的医生所利用。实际上,表浅可以摸到的动脉还有几处,如耳廓前面的颞浅动脉、脖子上的颈动脉、腿上的股动脉、脚上的足背动脉等,也是可以摸到的,它们的意义完全一样,谁也不比谁更奥妙。

桡动脉的唯一特别之处在于它摸起来更方便,并无其他奥义。

动脉为什么会搏动呢?这道理也很简单,血液因为心脏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而从主动脉泵出,然后顺着动脉分支一级级往下输遍全身。血管不是自来水管,是有弹性的,它必然随着心脏的收缩、舒张而相应的扩张、回缩,因此,便会形成一波一波搏动的感觉。全身的动脉都有搏动,只不过大部分位置过深,摸不到而已。

所以我们要明白,脉搏所包含的信息就是血流动力学的意义,它最多反应心脏和血管本身的功能,如心衰时心肌收缩无力,血管硬化时的阻力增加,血管栓塞时无搏动等等。它不可能包含其他脏器如肺、肝、肾、脾等的功能信息,更不可能与子宫有什么关系。

即便是与心脏和血管有点联系,但因为西医的手并不是“神手”,触摸所感知到的信息实在是粗糙有限且主观不可靠,是不能作为可靠的诊断依据的。

比如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经验的西医也可以通过桡动脉摸到它跳动不规则、快慢不一、强弱不等,并且脉率会小于心率(脉搏短绌)。但为什么心电图才是房颤诊断的金标准呢?就是因为摸脉太主观了,不可靠。甲摸到说是房颤脉,乙可能说是正常的脉。心电图就不一样,任谁看到房颤心律都不会有话说,是一个不得不服的存在。

这似乎显得太不博大精深了,是西医的手太笨了吗?人家怎么就能摸出“短脉象形似龟”“芤形脉相软如葱”“满指散乱似扬先”“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又空洞”“牢形实大和弦长”“象诊真似按鼓皮”“和风杨柳袅自然”“来往湿滞似刮竹”“举如转索切绳形”“弦长端直若丝弦”“滑脉如珠滚滚来”“如循榆荚似毛轻”“浮脉轻平似捻葱”“散似杨花无定踪”......这些脉象不单需要生活经验,比如“捻葱”“按鼓皮”“刮竹”,你没捻过没按过没刮过,怎么知道那是什么感觉?然而就算体验过,文学功力不够也是枉然,这些诗意的描述需要有一颗诗意的心才能体会。这完全超出了俗气无比的西医的能力。

所以,既然没那个能力,西医也就老老实实,摸脉其实主要就是数一下脉率,以代替心率,是一个估算值。这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尤其是术后观察,如果脉率(也就是心率)突然明显增快,你要警惕,会不会有内出血。然而,现在都广泛用上心电监护了,扫一眼屏幕就看到了准确的数据,还用得着你装模作样地摸着脉搏去数吗?

当然,诊断学学得好的会说,西医还有水冲脉、奇脉、交替脉呢,都是切实可以摸得出的,不也都有确实的诊断价值吗?

水冲脉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周围血管征之一种,其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名水冲脉。但这种感觉其实也很主观,水冲脉也见于高热、精神激动、妊娠、饮酒、甲亢、重度贫血、肝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等,特异性太低,诊断价值也就不高。现实中,我们也没有听说过哪个医生是通过水冲脉来诊断出什么疾病的。

奇脉是指吸气时脉搏显著减弱或消失的现象,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见于心包大量积液所致的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但是,临床用不上,心包积液有明显的症状,也有更明显的体征可以通过心脏叩诊和听诊来确定,更有心脏彩超和X线的明确证据,你摸不摸得出奇脉殊不重要。它只在X线、超声和听诊器都没有发明前而解剖学和病理学已有相当基础的时代(大致1543-1816年间)还有点价值。

交替脉是左心功能不全的一种脉搏强弱交替的现象,这不好摸出,和胖瘦也有关系,但即使摸得出也几乎没有意义,对今日的西医而言,谁还会通过摸奇脉来发现左心功能不全呢?一个也没有吧。

我们也来估算一下切脉占西医诊断技术的比重吧,看看有多少?

西医诊断技术依靠人体感官的有问、视、触、叩、听五诊,再加上检验和器械的辅助诊断技术(简称辅诊)。五诊和辅诊大致上四六分,你非要说三七分二八分也行。西医确实越来越依赖辅诊了,就是没人家绿色纯天然,这个不承认不行。

而在五诊里,我认为问诊至少占60%,视触叩听简单地分各占10%吧。

切脉只是触诊的一个小部分。这点和传统医学很不一样,望闻问切四诊中只有“切”会轻微地接触人体,人体其他地方是不能随便摸的。而西医的系统触诊从头到脚都要摸遍:摸全身淋巴结(至少颈、腋窝、腹股沟)、摸胸背部(包括乳房)、摸腹部(包括肝、胆、脾、孕期子宫)、摸睾丸......甚至,还会摸到直肠里面(直肠指诊,包括前列腺的触诊)。人体对西医的触诊而言,没有禁忌区。桡动脉触诊占比顶多二十分之一(姑且多算一点吧)。

如此算下来,切脉的西医诊断价值占比为:1/20*10%*40%=0.2%。0.2%,确实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理论上也没有任何奥义可言。

所以说,一个西医,如果不或者不会切脉,不影响他的临床水平,也不会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但多数西医看病时仍然会摆个切脉的pose,那不是因为切脉多重要,而是学扁鹊先师,特以脉为名耳”。

现在你知道了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8706.html

上一篇:[转载]卡内基梅隆大学智能控制实验室负责人刘畅流教授:It works really well?
下一篇:[转载]63岁阿姨天天公园晒背,半年后身体指标有啥变化?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