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丁文:Citrus maxima (Burm.) Merr.
异 名:【本草纲目】朱栾、香栾
【尔雅】条
【广志】雷柚
【山海经】櫾(柚)
【新修本草】胡柑
【食性本草】臭橙
【本草经集注】柚子(陶弘景)
【桂海虞衡志】臭柚
分 类:芸香科柑橘属多年生乔木植物
原产地:据科考,柚原产于东南亚,可能是印度或中国南部地区。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古书已有柚的记载(见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酸
归?经
功能主治
【中药大辞典】消食,化痰,醒酒。主治饮食积滞,食欲不振。醉酒。
【日华子本草】治妊孕人吃食少并口淡,去胃中恶气,消食,去肠胃气,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
【随息居饮食谱】辟臭,消食,解酲。
【福建药物志】破积散气,止咳定喘。
诗书趣谈
[南中荣橘柚]“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柳宗元
[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
[放船]“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
[秋宿湘江遇雨]“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柳宗元
民间典故与习俗
《本草纲目》释名,櫾与柚同。[时珍曰]柚色油然,其状如卣(音yǒu,古代一种酒器,椭圆形),故名。壶亦象形。而其大者谓之香栾,亦取团栾之象。
自古岭南各地就有味儿特浓的“杀柚辟邪”的民间习俗。如,福建、台湾一带在柚子上画鬼脸,将“杀柚子”称作“杀贼头”等。特别在中秋佳节,购柚拜月,而后“杀柚”而分食之的风俗,在我国的广东、浙江、福建、台湾等地十分盛行。又因“柚子”谐音“游子”,寓意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家团圆。而“柚”又与“佑”和“有”谐音,寓意平安、吉祥、富有。因此,在七月地藏王诞辰之日,温州地区人们会在柚子插上香烛,点柚灯,或插满棒香,挂在屋檐下作为一颗青烟袅袅的香球。在中元节期间,广西黄姚古镇也有举办柚子灯节的习俗,将插上香烛的柚子灯放入河中漂游,追思故人,为今人祈福。除了果实,柚子叶也被视为祛晦神品。岭南地区在婚丧嫁娶、婴儿诞生、乔迁新居之时,以柚子叶泡水沐浴,视为涤荡之意。如此,柚子俨然成了水果界的“谐音梗之王”。演变至今,甚至有了“没有柚子的秋天,是不完整的”的说法。而很多地方都流传俚语:“秋冬吃柚,赛过吃肉。”也说明人们对柚子的喜爱。
据传,四大名柚(文旦柚、沙田柚、坪山柚和暹罗柚)之一,文旦柚的名字由来,即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清道光十二年,仙游吴举人到浙江金华游历,颇喜当地柚子,便携柚苗归家栽种,但未得良柚。因听闻莆田仙戏班名旦“吴接母”亦栽种柚树,便登门拜访。一翻商榷,两人决定尝试嫁接。不想,经过精心培育,所产之柚,果大、无籽无渣,果香扑鼻,即取名“文旦柚”,喻意“文人与名旦”共育之佳品,于是就有了福建仙游文旦柚。
食疗药用材料[食材新增][食用新法][民间药用验方]
[柚子皮]《食物本草》记载,“(柚)皮味甘,辛,平,无毒,主下气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治头风痛。”《本草纲目》记载,(柚)皮主治下气。宜食,不入药。《中药大辞典》记载,(柚皮)“宽中理气,消食,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气郁胸闷,脘腹冷痛,食积,泻痢,咳喘,疝气。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柚子皮富含多种营养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癌、抑菌等活性,在加工食品(糖、酱、茶)以及柚皮苷、柚皮多糖等天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附方:痰气咳嗽用香栾去核切,砂瓶内浸酒,封固一夜,煮烂,蜜拌匀,时时含咽。
注:*贾冬英,姚开,潭敏,等 . 柚果皮中生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11):74-78.
发明[宜忌]
[柚皮梅花肉][食材新增]
材 料:柚子皮、精品五花肉、料酒,食盐等。
方法/步骤:取柚子皮,以去皮刀去除最外一层表皮(依个人喜好,也可不去),以温水搓洗3~5次(去除苦涩味),于温水中浸泡一夜,取出沥干水分,备用。精品五花肉,切成 ≤ 0.1cm薄片,温水洗净,沥干(至取出肉片不滴水),备用。取少许蒜及生姜切碎,备用。
在锅内倒入适量植物油,小火至油沸,放入蒜姜碎翻炒至姜蒜出香时,将精品五花肉入锅翻炒,加入适量料酒,继续翻炒至肉片无生血丝,最后加入柚子皮继续翻炒2~3分钟,加入清水转慢火,调入适量盐、味精,小火慢炖30分钟,出锅即食。
注意事项:柚皮含苦涩味物质,必需经3~5次温水搓洗,浸泡过夜方可去除苦涩味,因此需根据柚皮苦涩具体情况,留意搓洗充足,如搓洗不足,可能留存苦涩物质,制作的菜品口味差(搓洗浸泡后可入口品尝,如无明显苦涩味即可)。
[贮藏方法]即食。
[宜忌]《四川中药志》1960版:“孕妇及气虚者忌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