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丁文:Allium fistulosum L.
异 名:【本草纲目】葱、芤、菜伯
【清异录】和事草
【草木便方】火葱
【食疗本草】葱
分 类: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原产地:据科学考察,多认为大葱、小葱原产于中国,而洋葱等原产于中亚或西伯利亚一带,后传入中国各地(关于葱的历史源流尚待考证)。
性味&归经
性温平,味辛
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中药大辞典】发表,通阳,解毒。主治感冒风寒,阴寒腹痛,二便不利,痢疾,疮痈肿痛,虫积腹痛。
【本草纲目】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身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伤,制蚯蚓毒。
【神农本草经】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名医别录】主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睛,杀百药毒。
诗书趣谈
[葱]“瓦盆麦饭伴邻翁,黄菌青蔬放箸空,一事尚非贫贱分,芼羹僭用大官葱。”陆游
[菩萨蛮]“玉盘寸断葱芽嫩,鸾刀细割羊肩进。不敢厌腥臊,缘君亲手调。”王国维
[苏轼]“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李贺]“玳瑁钉帘薄,琉璃叠扇烘。象床缘素柏,瑶席卷香葱。”
[朱敦儒]“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
民间典故与习俗
关于葱的名称由来,据《本草纲目》记载,葱从忽。外直中空,有忽通之象也,芤者,草中有孔也,故字从孔,芤脉象之。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又传说,葱是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一种草本植物,生食味辛辣,因能调和百味,故葱又有“和事草”的雅号。
在中国古代,葱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植物。传说在尧舜时期,有一个名为“菜医”的医生,用葱、姜、蒜等植物来治疗疾病,使人们得以长寿。这个传说流传至今,也体现了古人对葱的重视和喜爱。《庄子》说,“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葱能种四季,乃劝人学庄子的通达,不妨四季赏花、喝酒就大葱。
唐代武则天当朝时,有位侍御史名叫侯思止。《太平广记》载,“(侯思止)常命作笼饼,对膳者曰:与我作笼饼,可缩葱作。比市笼饼,葱多而肉少,故令缩葱、加肉也。”因此人送外号“缩葱侍御史”。蒲松龄吃煎饼,口味和侯思止吃笼饼一样。蒲松龄专为煎饼写过一篇赋:“野老于此,效得酱于仲尼,仿缩葱于侯氏”《聊斋文集》。他吃山东大煎饼,也要少放葱。
民谚讲,常吃葱蒜,病痛减半。且葱以其独特的风味被誉为“百味先锋”。在很多地方,葱还流传着其特殊的寓意。比如在广东地区,人们把生菜和葱一起食用,寓意着“生财”。而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会在过年时用红纸包裹着葱放置在神位前,寓意着“聪慧过人”。在广西一些地方,葱也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有农历六月十六日的儿童食葱“聪明”的习俗。关于此类说法,周作人曾回忆:“乡间的规矩,小孩到了六岁要去上学......,提一腰鼓式的灯笼,上书‘状元及第’等字样,挂生葱一根,意取“聪明。”而葱管中空,葱故名“芤”,挂葱拜孔,孔子,也可谓“一代葱师”也。
民间也有吹葱叶的儿童游戏,至今流传。大诗人苏轼有诗云:“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刘克庄曰:“幼吹葱叶还堪听,老画葫芦却未工”。明武宗正德年间,朱厚照也爱上了“吹葱叶”致使“葱价陡贵数月。”
食疗药用材料[食材新增][食用新法][民间药用验方]
[葱根]据史料,早在魏晋时间,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已有葱根入药的记载。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葱)根须性平,根:治伤寒头痛。治便毒初起之永类方:用葱根和蜜捣傅,以纸密护之。外服通气药,即愈。《食疗本草》记载:葱白及须性平,通气,主伤寒头痛。治牡痔:葱根、桃叶各一握。切捣,以水三升,煎数沸,去渣,入盆内,乘热熏洗,日三两度。《圣济总录》
[葱须]《本草纲目》记载,须,主治:通气(孟诜)。疗饱食房劳,血渗入大肠,便血肠澼成痔,日干,研末,每服二钱,温酒下。附方:喉中肿塞气不通者。葱须阴干为末,每用二钱,入蒲州胆矾末一钱,和匀。每用一字,吹之。(杜壬方) 治冻伤:葱须、茄根各120g。煎水洗泡患处。(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发明[宜忌]
[葱根须姜蜜汤][食疗]
材 料:大葱根须、生姜、蜂蜜等。
方法/步骤:葱根须以水浸泡半小时,清洗干净,沥干水分备用;生姜切片备用;在锅内倒入适量水,放入葱根须和生姜片,慢火烧沸,调入适量蜂蜜,搅拌均匀,温热口服,可解伤害感冒致鼻塞、喉肿、头痛等症。冬季寒冷时,亦可少用驱寒。
注意事项:取葱须,注意清洗干净,蜂蜜在汤出锅后,40~65℃温度范围内调入(以防损失部分维生素成分)。
[贮藏方法]即食。
[宜忌]孟诜《食疗本草》对葱的药用记载有:虚人患气者,多食发气,上冲人,五藏闭绝,虚人胃。中医学认为,要注意葱的食用量,建议“少食则得,可作汤饮。不得多食,恐拔气上崇仁,五藏闷绝”。因此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溃疡病的人不宜多食;表虚、多汗者也应忌食大葱;眼疾患者不可过多食用,可能损伤视力。体内湿热者慎用。此外,服用一些药物时,也要慎食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