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guir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guiru

博文

已有 439 次阅读 2024-6-16 10: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水(化学式为HO),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约有71%被水覆盖。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360,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320,000,000立方公里(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000,000立方公里(1.8%);地下水占了13,000,000立方公里(0.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000 立方公里(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000立方公里(0.001%)。

虽然水是许多物理常数的标准,但是它本身却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和绝大多数物质凝固时体积缩小、密度增大的情况不同,水结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减小;和绝大多数物质的密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的情况不同,水的密度在277.14K时有一个最大值;1.0×10³kg/m³,温度高于3.98时(也可以忽略为4),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0~3.98时,水热缩冷涨,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所有固态和液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水的分子量虽然不大,但其沸点和蒸发热却相当高;同族同类型化合物的沸点及凝固点一般皆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高,而水与其同族分子量比它大的同类物的沸点及凝固点还要高;在众多的物质中,水的介电常数特别大,因此也是特别优良的极性溶剂。

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骼里也含水22%呢!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

水是农业和林业的命脉。

 

一、目前对水的认识

——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水也是能源。

           二十世纪年需水量           (km3)

1. 水是最普遍、最奇特、我们最熟悉、最不清楚的一种化合物

前苏联的一位院士讲:“水结构特点尚未识破,关于水的科学不能夸大成绩,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一点近乎合理的假说,还没有一个理论能解释水的全部异常特点和在不同介质、不同热动力状态中的十分奇怪的性状。”

前苏联的另位院士讲:“由于揭露天然水的秘密而新的有机化学可能蓬勃兴起。”

2. 水的奇异性质

1) 水在常温常压下是液态

A. 烷类

02.png

在基本的有机化合物中,与水(H2O   18)有相近的融点、沸点的化合物并不多,只有苯(C6H6   78)、甲酸(CH2O2   46)和醋酸(C2H4O2   60)。然而,这些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水要大得多。

2) 水在4时密度最大

绝大部分物质是热胀冷缩,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在减小,例如图中的汞。而水4时密度最大,如图所示。

03.png

3) 相对介电常数

大部分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3~5, εr=80. 4  (20)

电磁波(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04.png

电磁波(光)在多数介质中传播速度 05.png

多数介质的折射率:06.png

大部分物质(除铁磁介质外)  07.png

而水的折射率:n=4/3    εr=80.4 (20)

08.png

   气态水:t=100℃ εr=1.0060       固态水:t=0℃   εr=74.6

4) 热容量

水的热容量1/克,比多数物质高5~30倍。除汞和液态水外,一切物质的单位热容量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5) 冰点与沸点

前苏联院士以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用类推法得出:水的冰点、沸点应分别为-91℃和-73。而实际上水的冰点和沸点分别为0100  ,相差甚远,比这一推算值分别高出了91173℃。

压力和水的冰点之间存在着另一种奇异的关系:在2200个大气压以下,随着压力的增加冰点降低;越过2200个大气压以后,水的冰点随压力增加而升高。

09.png

6) 熔化热

水的熔化潜热很高,0和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大约为33369 Jg。纯铁的熔化潜热为25 Jg,硫的是398 Jg,铅的是23 Jg

还有一个异常的特点:冰在一个大气压力下-7时,熔化潜热并不是33369 Jg,而是30145 Jg!这真是一个不容争辩,而且相当难以置信、出乎意料的异常特性。

10.png

7) 表面张力与毛细管

18时水的表面张力是72×10-5  Jcm2

酒精的表面张力为22×10-5  Jcm2

丙酮为24×10-5  Jcm2

汽油为29×10-5  Jcm2

比水重8倍的东西,比如保险刀片和针等能够平放在水面上而不会沉入水下。

水所具有的较强的表面张力控制着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存在状况,影响着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现象。

水还有一个奇怪的性质,就是在细玻璃管(毛细管)中可以观察到附着性。

15时水的极限毛细上升高度,粗砂为 0. 2m,细砂为1. 2m,而纯粘土则为12m

粗毛管为5~10天,细毛管16个月。

注:这在土壤物理学上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8) 结合水可以处在过冷状态

以极薄的膜(厚度为万分之几厘米)紧紧吸附在固体上的水叫作结合水 结合水可以处在过冷状态,它的密度、热容量、冻结温度、介电常数、粘滞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能力都与液态水不同。

毛细管中的水或生物体内的水(间隙水)能在-100℃不冻。

注:关于结合水的研究还有大量基础工作需要做。

9) 汽化热

汽化热不是水所特有的,只是水的汽化热超乎寻常的高。

11.png

 

 

注:水的汽化热为研究水的结构提供信息。

10) 动力黏滞性(内摩擦力)

水的这个性质在通过孔隙介质(比如土壤、农作物)的渗透过程中有很大意义。

0条件下,纯水的动力黏滞系数为1789×102  Pa· s,而100时只是0282×102  Pa·s,少了约56。汞的黏滞系数为例,0时等于169×102  Pa·s100时为122×102  Pa·s,仅仅减少了7%。水蒸气的黏滞系数,15时只有098  Pa·s,即比同温度下水的黏滞系数小得多,差了180倍。

水的黏滞性高和表面张力大,合起来的作用使农田水分流失较慢,无需经常灌溉;反之,如果水分流失较快,就需要经常灌溉。

注:研究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3. 引起水性质奇异的原因 

1) 水分子的构造

2) 水的分子团构造

具有偶极子结构的水分子之间,氢原子与氧原子还可以形成氢键结合。这是水特殊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

氢键结合能约20   kJmo1,如此小分子其聚集能量密度是很高的。

14.png

3) 水分子团的动态构造

由水分子之间形成的分子团是一种动态构造。

15.png

在极短的时间内,于其平衡位置振动和排列,并不断有水分子脱离和加入某一个分子团。

正是这种结构的存在和动态稳定形式,才使水及其溶液产生了种种特异的性质和功能。

2080年代兴起的团簇的研究证实,原子、分子团簇是由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上千个原子、分子或离子集聚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物质在团簇层次上有许多奇异新颖的物理、化学现象。

 16.png

二、用物理思维方式对水的一点研究

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有规律的,人类的智慧是能够认识这些规律的。”

无论水的性质多么奇异,奇异性质背后有其必然联系,有其必然结构,有其必然机理。

1. 拟合水介电常数的经验公式

17.png

2. 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以依据,推算冰点、沸点时水的平均聚合度n

水的冰点0时水的相对平均质量为293,其平均聚合度n=293/18=16. 3

在水的沸点100,液态水的相对平均质量为187,平均聚合度n=10. 3

18.png

3. 对水的平均聚合度n的理解

借鉴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研究方法,用类比法研究水的聚合度n

聚合度仅仅是一个统计平均值,实际n=1n=2..n=相当大,同时存在,并在不停地变化。

 19.png

三、对物质含水量的测量

水结构不清楚和水的奇异特性,决定了水分测量的困难。

物料含水有三种结构:

1)游离水  充满在物料中的狭窄而微细的孔隙中的毛细管水。

2)膨胀水  被胶体粒子所吸收而渗透入内的水。

3)吸附水  被分子力场束缚在胶体表面的水。有时也简称为两种结构:自由水、束缚水。

粮食水分含量的多少有两种不同意义。一方面含有适当水分是粮食维持生命和保持粮食同有的色、气、味、种用品质和食用品质所必须的;另一方面水分影响粮食储藏和加工。

直接法是通过干燥或化学反应后直接测出粮食的绝对含水量,测量精度高,但浪费时间。间接法是通过测量与水分有关的物理量间接测出粮食水分含量。

农业中需要测量水分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土壤水分测量。

由于各种电测法简单、快捷,倍受重视。凡是把土壤作为测量回路中的一部分,在土壤中有传导电流的电测量方法都将引入较大的误差。

在研究水的结构和其奇异特性时,提出一种新的水分测量方法——微波红外温度法。

微波红外温度水分测量法的突出特点是:

1)不接触样品,不破坏样品结构。

2)速度快,测量一个样品仅需10秒钟。

3)所需样品少,几十克即可。

4)可用于现场,例如测量土壤断层水分分布。

5)具有较高精度,分辨率0. 2%,完全满足工程需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4430-1438393.html

上一篇:对“大学物理”的几点思考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5 郑永军 张学文 孙南屏 尤明庆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