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baol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baolian

博文

故乡的原风景 精选

已有 5086 次阅读 2024-6-8 07:0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聆听《故乡的原风景》这首乐曲,思绪总是瞬时被带到童年时光,眼前浮现童年场景:在微风中摇曳的麦浪,在山间挖野菜捡蘑菇,在河沟里摸鱼摸虾,玩泥巴做玩具,打猪草捉迷藏......那一幕幕远去风景中呈现的童年,沉醉了时光,充满了难舍。每当我沉浸在《故乡的原风景》这首乐曲里,美好的童年那山那水那些人,在记忆里变成了永恒。

我的老家是风景名胜区,城内有着屹立千年的隋代建筑——独乐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皆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而闻名海内外。

a6f830ba0aee3217628e6564371a0974_100715000000xzvdx48B7.jpg

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谈到独乐寺,就不能不说到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他和独乐寺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这一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测绘和保护独乐寺的观音阁、山门等古建筑,梁思成曾三次来蓟县。他说:这座辽代楼阁式的古建,独具特色,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实为无上国宝。

bdabe81f478bc319b2b3421785b39583_100h12000000rnada62DE.jpg

 北部山区的黄崖关长城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关城因此得名。黄崖关长城位于蓟县北3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于公元556年,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长城的一部分,京东军事险要之地。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曾爬过两次!蹭下好汉的流量吧。

城东南翠屏湖,风景秀丽、群山环绕因南依翠屏山而得名。翠屏湖水面宽阔,东西长35公里。我家在翠屏湖北岸几里处,小时候对水的美好幻想都寄于此,直到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几个同学蹬着自行车去相好的几个同学家串联,才真正零距离接触,登山俯瞰,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荡舟湖上,鸥浮上下,鱼戏东西。同学带我划着小船去抓鱼,我一直很惊诧在茫茫水面上他竟能精准找到昨晚下的渔网,摘下鱼继续放水里,第二天继续来收,抓的虾个头也很大,活蹦乱跳!

城西南十余里,便是盘山,盘山始记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清。早在唐代就以东五台山著称佛界,清康熙年间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民国初年盘山同泰山西湖、故宫等并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

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率宗族人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据《盘山志》载,从魏武帝曹操开始,唐太宗、辽太宗、辽圣宗、金世宗以及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历代帝王都曾游览过盘山,并在盘山大兴土木,开山建寺,留有300多处摩崖石刻。唐代时期兴佛教,盘山与山西五台山东西相呼,被称作东五台。清朝康熙皇帝进山9次,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盘山时拍案称奇,情不自禁吟出: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

盘山我爬过两次,给我留下的除了美好,还有些许遗憾!

我初二那年,加入少先队清明到盘山烈士陵园扫墓宣誓,然后便是爬山,那是第一次爬,当时的我身材瘦小,与几个同学兴高采烈,争先上爬,但体力不支,半路退下!

第二次应该是大学毕业后,单位组织旅游,那时候已经身强力壮了,想着这一次一定要爬上去,结果跟着几个老同志——其实他们比我现在年纪还要小,还要照顾他们,爬着爬着爬不动了提出返回吧,我虽正在兴头,不得不跟他们下山,悻悻的,没想到这一次后竟一直没再去登顶!虽然后来登顶故乡第一山峰,九龙山山顶,但盘山还是没有再去!

年轻时体力不支,年壮时为人所累,现在尚未年老,一定要登顶一次,也了却一桩心愿!尽收眼底故乡原风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2260-1437301.html

上一篇:纪念欧阳鑫老哥
下一篇:印象白洋淀
收藏 IP: 39.148.19.*| 热度|

18 杨卫东 宁利中 崔锦华 孙南屏 王启云 武夷山 郑永军 王从彦 史仍飞 周忠浩 杨正瓴 张士宏 汪运山 徐长庆 胡泽春 信忠保 刘秀梅 王玺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