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关于“未来图书馆”的思考

已有 882 次阅读 2024-6-2 17:01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谋按:某微信群发起一个关于“未来图书馆”的话题讨论。有成员说:“如今明白人不多,明白了说话的人也不多啊!”我很赞同,同时触发了我自身的“发散思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本文“原生态”再现我自身粗浅的即兴思考。

    种种原因,当前“脱实向虚”的特征很突出。某种意义上,可能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高校图书馆基本数据(C9高校).jpg

                           图1:高校图书馆基本数据(C9高校)

高校图书馆基本数据(在编职工人数TOP13).jpg

                               图2 高校图书馆基本数据(在办职工人数TOP13)

    这两个截图,源头是2022年的高校馆事实数据。或许大致呈现了“头部馆”的概貌。

    那么大馆,那么些经费,那么少人(还在进一步减少)……只好挑一些既省力,又出彩的事情做。

    前些日子,我写过一篇文字《“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不是大而化之的“正常现象”》(https://mp.weixin.qq.com/s/20bx4vUeoUTxzC-1V_oP1g)。有不少人骂我,有的是图书馆从业人员,有的是非图书馆从业人员。

    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16793人,校均纸质图书累积量为136.9万册,校均外借均值为4.2万册,生均年借阅量为2.5册。“众值为2万册”,表示生均借阅量为1册。提供一个具体的个例:某省属本科院校,国内各大学排名榜高校排名大致为300-400名之间,馆藏图书209.3万册(生均83.1册。80册是“合格”),学生数2.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余名),2023年借阅量24605册,学生借阅人数总计1853人。生均借阅大约为1册,有借阅记录的学生尚不足十分之一。

    类似这样的较为实际的问题,许多馆实在是顾不上了。

    当前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见外”(主要为“三外”)。资源在外(自家的纸质馆藏,用处不大,由借阅量可见一斑)、服务在外(各种各样的数据库,既是资源平台,又是服务平台。此外,还受类似“****”等提供的服务冲击,服务直接面向终端用户,且全天候。),人力资源在外的比重愈来愈大(好些服务外包了,基础业务外包,“高精尖”的亦主要依靠外包)。

“未来图书馆”或许算是与“未来学习中心”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留意了一下官方表述叫另一个词“未来信息中心”。(“未来图书馆是浙大图书馆的一个重大举措,未来图书馆将努力适应新形势,以数字化、跨媒介、艺术化为基本理念,构造文字、图像、声音多媒体综合的未来信息中心。”)

    过去的图书馆或今天的图书馆,有的曾经更名叫:文献情报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我联想起,2020年张丹东论未来图书馆(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主管图书馆信息化工作。)。宏观层面,图书馆行业层面五项最为重要的能力(金木水火土五行):感知一切、链接一切、评价一切、联合一切、传递一切;微观层面,图书馆作为一个业务部门所需具备的8项能力(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组织、宣传、互动、协同、服务、开放、文档、创收。

    张丹东先生曾对“未来图书馆”进行过系列构建与阐释,见:图谋摘编.张丹东论未来图书馆——五行八卦能力说.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39648.html.

2020年,张丹东先生建构的“未来图书馆”是理想图景式的;2024年,“浙江大学未来图书馆”揭牌成立,属于实验探索式。初景利等《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2)),该文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目标和方向。”。科技发展与图书馆未来的话题,常谈常新。期待“未来图书馆”拥有美好的未来,最好是能让包括图书馆及图书馆人在内的图书馆利益相关者确实得实惠。

    话多,冒昧。重在参与,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36593.html

上一篇:圕人堂QQ群建群10周年活动纪事
下一篇:关于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
收藏 IP: 49.88.74.*| 热度|

5 宁利中 郑永军 刘进平 杨卫东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