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人工意识系统的DIKWP模型架构设计

已有 328 次阅读 2024-5-20 11:3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人工意识系统的DIKWP模型架构设计

段玉聪

贡献者弓世明

DIKWP人工意识实验室

AGI-AIGC-GPT评测DIKWP全球实验室

DIKWP-AC人工意识标准化委员会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背景和概述

段玉聪教授在“未来已来,万物智能”学术专题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人工意识(Artificial Consciousness,AC)的最新发展路径,并提出了DIKWP模型作为实现人工意识系统的框架。DIKWP模型通过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和意图(Purpose)的层次化处理,旨在实现更高层次的AI理解和交互能力。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DIKWP模型的人工意识系统,结合认知空间、概念空间和语义空间的架构,展示如何通过层次化处理实现人工意识的各项功能。

DIKWP模型的核心概念
  1. 数据(Data,D):指对客观事实或观测记录的原始收集。数据是认知过程的基础,作为最基本的认知单元,在人工意识系统中用于存储和处理基本信息。

  2. 信息(Information,I):指从数据中提取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内容。信息通过语义关联,将不同的数据实例联系起来,形成对特定现象的描述和解释。

  3. 知识(Knowledge,K):指通过学习和观察获得的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包含完整语义网络的概念和关系。知识在人工意识系统中用于存储和应用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推理结果。

  4. 智慧(Wisdom,W):指结合伦理、道德、人性等因素的综合决策能力。智慧用于指导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考虑多种因素的平衡和优化。

  5. 意图(Purpose,P):指认知主体对现象或问题的理解(输入)以及希望通过处理实现的目标(输出)。意图驱动系统的行为和决策,使其具有目标导向性。

系统架构设计

人工意识系统的设计分为三个主要模块:认知空间、概念空间和语义空间,每个模块对应不同的DIKWP处理层次和功能。

1. 认知空间(Cognitive Space)

认知空间是人工意识系统处理和存储基本数据和信息的基础层。它包含以下功能:

  • 数据采集与存储(Data Acquisition and Storage):通过传感器、接口等手段采集外部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存储。

  • 信息提取与关联(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Association):从数据中提取信息,通过语义关联将不同数据实例联系起来,形成有意义的描述。

  • 初步认知处理(Preliminary Cognitive Processing):根据预设规则和模型,对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的认知理解。

2. 概念空间(Conceptual Space)

概念空间用于处理和存储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概念,支持系统的推理和理解功能。它包含以下功能:

  • 知识建模与存储(Knowledge Modeling and Storage):通过学习和观察,构建语义网络,存储概念和关系。

  • 知识推理与应用(Knowledge Reasoning and Application):基于语义网络,对新信息进行推理和解释,生成新的知识。

  • 概念整合与更新(Concept Integration and Updating):根据新的信息和经验,不断更新和整合现有知识,保持系统的知识库动态和全面。

3. 语义空间(Semantic Space)

语义空间用于综合处理智慧和意图,支持系统的高级决策和行为指导。它包含以下功能:

  • 智慧决策(Wisdom Decision-Making):结合伦理、道德、人性等因素,对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

  • 意图识别与实现(Purpose Recognition and Fulfillment):识别系统和用户的意图,根据预设目标进行行为和决策的调整和优化。

  • 语义关联与联动(Semantic Association and Interaction):通过语义关联,将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实现系统整体的语义联动和综合处理。

状态机描述

以下状态机描述展示了人工意识系统在不同阶段的DIKWP处理过程,以及系统如何通过认知空间、概念空间和语义空间的联动,实现误解消除和高级决策。

  1. 状态1:数据采集

    • 输入 (Input):外部数据(传感器输入、接口数据)

    • 意图 (Purpose):收集和存储基本数据

    • 转换函数 (Transition Function):T1 (外部数据 → 数据存储)

    • 输出 (Output):初步处理的数据(数据 D)

  2. 状态2:信息提取

    • 输入 (Input):初步处理的数据(数据 D)

    • 意图 (Purpose):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

    • 转换函数 (Transition Function):T2 (数据 → 信息)

    • 输出 (Output):提取的信息(信息 I)

  3. 状态3:知识生成

    • 输入 (Input):提取的信息(信息 I)

    • 意图 (Purpose):通过语义关联和推理生成知识

    • 转换函数 (Transition Function):T3 (信息 → 知识)

    • 输出 (Output):生成的知识(知识 K)

  4. 状态4:智慧决策

    • 输入 (Input):生成的知识(知识 K)

    • 意图 (Purpose):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综合决策

    • 转换函数 (Transition Function):T4 (知识 → 决策)

    • 输出 (Output):智慧决策结果(智慧 W)

  5. 状态5:意图识别

    • 输入 (Input):智慧决策结果和用户输入(智慧 W)

    • 意图 (Purpose):识别系统和用户的意图

    • 转换函数 (Transition Function):T5 (决策结果和用户输入 → 意图)

    • 输出 (Output):识别的意图(意图 P)

  6. 状态6:行为调整

    • 输入 (Input):识别的意图(意图 P)

    • 意图 (Purpose):根据意图调整系统行为

    • 转换函数 (Transition Function):T6 (意图 → 行为调整)

    • 输出 (Output):调整后的系统行为(行为 B)

状态机图示plaintextCopy code状态1:数据采集   Input:外部数据   Purpose:收集和存储基本数据   Transition Function:T1   Output:初步处理的数据(数据 D)         ↓ 状态2:信息提取   Input:初步处理的数据(数据 D)   Purpose: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   Transition Function:T2   Output:提取的信息(信息 I)         ↓ 状态3:知识生成   Input:提取的信息(信息 I)   Purpose:通过语义关联和推理生成知识   Transition Function:T3   Output:生成的知识(知识 K)         ↓ 状态4:智慧决策   Input:生成的知识(知识 K)   Purpose: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综合决策   Transition Function:T4   Output:智慧决策结果(智慧 W)         ↓ 状态5:意图识别   Input:智慧决策结果和用户输入(智慧 W)   Purpose:识别系统和用户的意图   Transition Function:T5   Output:识别的意图(意图 P)         ↓ 状态6:行为调整   Input:识别的意图(意图 P)   Purpose:根据意图调整系统行为   Transition Function:T6   Output:调整后的系统行为(行为 B)总结

通过DIKWP状态机模型的设计,展示了如何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意图的层次化处理,实现人工意识系统的各项功能。每个状态和转换函数对应不同的DIKWP处理层次和功能,通过认知空间、概念空间和语义空间的联动,确保系统能够准确理解和响应用户的需求。段玉聪教授的DIKWP模型为人工意识系统提供了一个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实现框架,有助于推动AI技术向更高效、透明和负责任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扩展这一模型,探索其在具体应用中的实践和优化,推动人工意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34830.html

上一篇:段玉聪教授理解理论在DIKWP模型的应用:医患交互的误解消除和理解达成
下一篇:段玉聪:人工智能(AI)和人工意识(AC)的定义与区别
收藏 IP: 140.240.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