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你为什么听不懂学术报告 精选

已有 9402 次阅读 2024-4-3 09:22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58期院长午餐会,一个本科生提问:我们都想多听学术报告,但一些报告根本听不懂,所以很多人就不再去听了;我们要不要去听听不懂的报告?

问题并不新鲜。网上有许多关于问题回答。

老文的建议要去听。

谈两点理由。听不懂的报告比听得懂的报告更值得听。道理正如只读容易读的书等于没有读书。关键是怎么听。不赘述。

,听报告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听懂。道理有如你上电影院看电影,目的可能不只是为了看懂电影,甚至根本不是为了看电影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被公认为讲课和讲座水平一流。他问听他讲座的学生:“如果你们不可能理解我准备给你们讲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从头到尾坐在这儿听呢?”他认为,“去参加科学讲座的所有听众都清楚,他们不打算理解讲座的内容,但是,讲授者也许系了一条色彩鲜艳的漂亮领带可供观赏。”

学术报告的魅力不在报告,在报告人。所以费曼还说:“我的任务就是要你们相信,不要由于你们不能理解就走开。”

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学术大咖去大学讲座,人气爆棚。你确信讲座的人是抱着听懂的目的去的

万世师表孔子说:“吾不试,故艺。”如果你的学习(学术报告也是一种学习)不为考试,不为有用,归根结底不为功利目的,那么你可能学到费曼孔子那样的“艺”境界。

这里重点谈谈为什么听不懂学术报告。老文观察,主要有点。

其一,可能不是报告人设定的目标众。

科学哲学家Robert P. Crease“向外人解说科学就像是同非城市居民谈论城市一样——你得根据听众的反应决定谈话内容。如果他们想成为城市居民,你的谈话就要集中到规章、制度和法律等内容上,而且听众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掌握。如果你的听众就是来旅游的,没有想要成为城市的居民,那你就要集中到公共旅游景点上,不要说得太细,很多完全可以省去。”

很多报告人在作报告前会像Crease的一样,先了解受众是谁,再根据受众的兴趣、需求、专业、背景等确定报告内容和方式。

本科生是绝大多数学术报告的“游客”,如果正好碰到面向“城市居民”(学术同行)的专业报告,难免听不懂。

其二,报告人没有搞懂自己所讲的东西

如果你属于报告人设定的目标,但你还是听不懂,那问题在哪?

黄昆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据他的学生葛惟昆教授介绍,黄昆先生经常说“讲课或者作报告,如果下面的人听不懂,那从来不是听的人的问题,而是讲的人的问题。”

著名演讲家奈都·昆宾有类似观点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真正的专家,他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能听懂。如果你听不懂他说的话,他就不是真正的专家。

《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新物理学”(量子论和相对论)科普书。我们很难想象,它的作者盖瑞·祖卡夫竟然没有任何物理学背景。

该书的扉页引用了三位物理学家的名言:

爱因斯坦科学的基本观念本质上大都很简单,通常都可以用人人皆知的语言来表达。

海森伯用普通语言来说明事物,即使是对物理学家而言亦是观察理解程度的指标。

薛定谔长期而言,如果你没有办法使大家了解你在干什么,那么你做的事就没有价值。

祖卡夫跨行写这本科普书的信心正来源于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信念:再深奥的科学也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也能被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人搞明白。

反过来,如果报告人不能让人听懂他的报告,说明他没搞懂自己所讲的东西。对此,爱因斯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更精确的尺子:如果你无法向一个六岁的孩子解释一个概念,你就没有完全理解它。

其三,报告人在故弄玄虚。

报告人即使有能力把报告讲得让人听懂,他也可能未必这样做。

一方面,把报告讲得通俗易懂是费功夫的,而讲得玄乎其玄或让人听得云里雾里,则任何人都可张口就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任何聪明的傻瓜都能让事情变得更宏大更复杂走向相反的方向需要天赋,以及巨大的勇气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向那些在逻辑步骤中完全没有任何背景的人解释一些事情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试图向妻子解释他的工作的次数减少了99%

另一方面,报告人有时也会权衡:把报告讲得通俗易懂或玄乎其玄,何者对他有利。

研究表明,科研人员有足够的动机在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思想时故弄玄虚、故意让事情变得更宏大更复杂

发表在《组织行为人类决策过程》(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上的系列研究表明科研人员往往通过说行——指特定人群使用的语言,代替了更容易理解的单词和短语——证明自己是行家在行内地位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Zachariah Brown等人发现,地位低的更关注观众如何评价他们,而多说行话被认为可以弥补自己的地位低因此,行内地位低的人如初级科研人员、排名靠大学的论文作者等)比地位高的人容易使用充满行话的语言

德国汉堡大学Lennart Ante通过分析135502篇与12技术有关的学术论文摘要的可读性考察了科学语篇的可读性科学影响引用数表示)之间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ability and scientific impact: Evidence from emerging technology discourses)。结果表明在考虑的几乎所有研究领域,摘要复杂的论文未被引用的可能性一些更成熟或更大的领域,摘要越复杂,论文进入量前10%甚至1%几率越高。作者指出,这意味着科学家有动机(人为地)降低其摘要的可读性,以便向读者传达质量和能力的信号,从而引起关注并吸引更多的引文。

此外,根据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Peter van den BesselaarCharlie Mom发表《信息计量学杂志》Journal of Informetrics上的一篇论文The effect of writing style on success in grant applications),科研人员把自己的科学语篇搞复杂有助于成功获取科研项目支持通过欧洲研究委员会针对早期职业科研人员的资助计划3207科研项目申请涵盖所有学科)的摘要、项目描述和申请人简历的语言分析作者发现,总体而言,句子较长、行话较多、叙事结构丰富的复杂写作都与评审分数和资助决定呈正相关。

综上,听不懂学术报告不能成为不听报告的理由,因为听不听得懂,基本上不是由听的人而是由讲的人决定的。多听报告,也许听懂的很少,但看清的、学到的、意外收获的可能很多,而这些往往比听懂的东西更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428018.html

上一篇:读研,拜有问题而非有答案的人为师
下一篇:博士毕业独立工作后要不要换研究领域
收藏 IP: 119.39.93.*| 热度|

26 王涛 王从彦 璩存勇 刘演 冯兆东 黄河宁 汪运山 梁洪泽 宁利中 周忠浩 周健 武夷山 郑永军 牛凤岐 晏成和 胡泽春 姚伟 周浙昆 罗帆 姚远 郭战胜 杨正瓴 彭真明 王德华 汪凯 Medjaden美捷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