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b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bi

博文

名家博士论文25: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论文196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精选

已有 7591 次阅读 2024-2-12 07:32 |个人分类:名家博士论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相较杨振宁、李政道和丁肇中,我们对李远哲的了解少很多。李先生19361129日出生于台湾新竹,著名化学家、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先生1959年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并于1961年获得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次年去米国深造,196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sitry)博士学位。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John C. Polanyi)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远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应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特别是研究较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利用激光激发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中央研究院对李先生的简介详见:https://academicians.sinica.edu.tw/index.php?r=academician-n%2Fshow&id=159&_lang=ch Picture1.jpg

1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udley R. Herschbach、李远哲和John C. Polanyi

Picture2.jpg

2李远哲接受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李先生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Photoionization of Alkali Metal Vapors(碱金属蒸气的光电离),论文全文,李远哲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2162401。论文致谢提及两人,Professor Bruce H. Mahan,是导师;还有其爱人,Chinli,吴锦丽(Wu Chin-li)。关于其导师,科学网上有文章指出,Mahan导师比较“Mean”,原文: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5992-257937.html?mobile=1,很少会表扬学生,有时候态度还会很粗鲁……也很少给具体明确的指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松对学生的指导,而且其背后也是有逻辑的,“学生读博士的时候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寻找自己的兴趣并不断的自我激励来提高自己”。也是,都博士研究生了,得自律+自立。

不少文章提到,吴大猷是李远哲的老师。某度的百科词条,也是这样进行的人物关系关联。很可能不正确。吴大猷(1907929-200034)的确在中国物理学界辈分很高,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他的学生。但从其工作和教学经历来看,找不到与李远哲的交集。两人的确先后为“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先生是第六任,1983-1994年;李远哲是第七任,1994-2006年。当然,如果非要说,听过讲座、用过编著的讲义或教材,勉强可以吧。

Picture3.jpg

31994“中央研究院欢送吴大猷欢迎李远哲

八卦几句李远哲的专业,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sitry)一直想搞明白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Chemical Physics)这两个词的关系。在理学门类(07)一级学科化学(0703),好像有二级学科“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070304)。国内大部分专业或系,用物理化学。目前找到两个特例,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有个化学物理系,而且有SCI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并且此刊是中国物理学会而不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海外合作伙伴也是米国物理联合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二是中国科学院有个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但其老所长张存浩院士(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介绍中,说其是“物理化学家”。更让人崩溃的是,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有个SCI期刊,叫: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那么,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同时存在?有点区别?并列关系?包含关系?有些情况下可以互用?傻傻分不清。隐约觉得有根线,就是相对而言,可以说:数学是物理的基础,物理是化学的基础?物理化学或化学物理,整理上偏交叉学科,多涉及化学底层的逻辑(尤其是物理逻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1421426.html

上一篇:名家博士论文24: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论文1962年密歇根大学
下一篇:名家博士论文26: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论文197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收藏 IP: 39.144.38.*| 热度|

10 崔锦华 郑永军 蔡宁 张晓良 吴斌 郑强 曾杰 史晓雷 刘立 宁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