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炸药奖季,继续蹭热点。今年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全部为博士,名校博士,名校名师的博士!今天就为大家找出来2024年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的博士论文,以飧读者。
表1:2024年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博士论文
获诺贝尔奖年 | 获引文桂冠奖年 | 学科 | 姓名(En) | 博士毕业学校 | 毕业年 | 博士论文链接 |
2024 | 2008 | Medicine | Victor Ambros | 麻省理工学院 | 1979 | |
2024 | 2008 | Medicine | Gary Ruvkun | 哈佛大学 | 1982 | |
2024 | # | Physics | John J. Hopfield | 康奈尔大学 | 1958 | |
2024 | # | Physics | Geoffrey E. Hinton | 爱丁堡大学 | 1977 | |
2024 | 2024 | Chemistry | David Baker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1989 | |
2024 | 2024 | Chemistry | Demis Hassabis | 伦敦大学学院 | 2009 | |
2024 | 2024 | Chemistry | John M. Jumper | 芝加哥大学 | 2017 |
1.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博士论文
2024年10月7日,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获奖,以表彰他们“发现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1979年,Victor Ambros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The protein covalently linked to the 5' end of poliovirus RNA(与脊髓灰质炎病毒 RNA 5' 端共价连接的蛋白质) ,论文全文:Victor Ambros博士论文.pdf。此文文摘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3013951。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的MIT Theses(可以理解为麻省理工学院机构知识库的硕博论文部分)提供此全文,记录为:https://dspace.mit.edu/handle/1721.1/45675。博士论文显示,Victor Ambros的导师是David Baltimore,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David Baltimore曾任加州理工学院校长十年(1997-2006),曾任米国科学促进会主席(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其爱人是华裔病毒学家黄诗厚(Alice S. Huang,也很牛的,也曾任米国科学促进会主席)。Victor Ambros的爱人Rosalind Lee,应该也是亚裔,但不一定是华裔,Lee作为姓在朝韩也很常见。
1982年,Gary Ruvkun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THE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NIF) GENES FROM RHIZOBIUM MELILOTI(苜蓿根瘤菌共生固氮(NIF)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论文全文:Gary Ruvkun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3226138。
2.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博士论文
2024年10月8日,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 J. Hopfield)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科学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E. Hinton)获奖,以表彰他们“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1958年,John J. Hopfield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A QUANTUM-MECHANICAL THEORY OF THE CONTRIBUTION OF EXCITONS TO THE COMPLEX DIELECTRIC CONSTANT OF CRYSTALS(激子对晶体复介电常数贡献的量子力学理论) ,论文全文:John J. Hopfield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 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894791。
1977年,Geoffrey E. Hinton获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Relaxation and its Role in Vision(弛豫及其在视觉中的作用) ,论文全文:Geoffrey E. Hinton博士论文.pdf。此文文摘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819200344。数据库给出其全文链接到爱丁堡大学的机构知识库,https://era.ed.ac.uk/handle/1842/8121,很贴心,给出前后两个版本,应该差异很小,本人给出的是修订版。一个有趣的细节是,Geoffrey E. Hinton的Middle Name是Everest,这是珠穆朗玛峰的英文名。珠穆朗玛峰的英文名源自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George Everest,而George Everest的侄女是Mary Everest Boole(Mary是名、Everest是自己家的姓、Boole是老公的姓),这个Boole是大名鼎鼎的乔治·布尔(George Boole,布尔代数和布尔逻辑就是以他命名的),Geoffrey Everest Hinton是George Boole和Mary Everest Boole的玄孙。
3.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博士论文
2024年10月9日,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David Baker获奖,以表彰其在计算蛋白质设计方面的贡献;另一半则共同授予英国科学家Demis Hassabis和John M. Jumper,以表彰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
1989年,David Baker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Reconstitution of intercompartmental protein transport in yeast extracts(酵母提取物中隔室间蛋白质运输的重建) ,论文全文:David Baker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3670112。数据库记录显示,其导师(Advisor)为:Schekman Randy,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2009年,Demis Hassabis获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Neural processes underpinning episodic memory(情景记忆的神经过程) ,论文全文:Demis Hassabis博士论文.pdf。此文文摘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033194450,数据库给出全文链接到UCL的机构知识库,https://discovery.ucl.ac.uk/id/eprint/16126/。Demis Hassabis是有华裔血统的,看照片就能够感觉到,不确定是不是1/2,其母亲为新加坡华人。
2017年,32岁,John M. Jumper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New methods using rigorous machine learning for coarse-grained protein folding and dynamics(使用严格机器学习进行粗粒度蛋白质折叠和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 ,论文全文:John M. Jumper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883866286。博士毕业7年就获得诺贝尔奖!其是1985年出生的,这是诺贝尔奖首次授予80后,还是个85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