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

博文

科研创新与三观 精选

已有 5903 次阅读 2024-2-1 04:4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所谓"三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简称。其中,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看法,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的体现;价值观是对人类活动的价值评价,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鉴于人生观和价值观之间的紧密关系,它们有时被合称为人生价值观。作为相对独立与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三观表现出明显的先后秩序,世界观优先,人生观次之,价值观再次。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滋生价值观。当然,三观之间的作用也并非一成不变。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巩固、促进或完善世界观,也会动摇、扭曲或破坏世界观;价值观又会引导人生观。三观基本成型于青少年, 是指导、规范和约束人类一切行为(包括科研创新) 的准则。下面,我根据个人的体会和理解,谈谈三观的概念与形成,及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三观的概念世界观(或宇宙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般地说,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两大部分客观世界(又称质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非意识的、非观念的存在(包括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 这两者的统一便构成了“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或集合体,是人的意识活动(即主观世界)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自然存在可细分为自然、物质、运动、时空等等; 人的社会存在可细分为生产关系,社会,国家等主观世界(又称精神世界)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所产生的意识或(包括欲求、愿望、情感、意志、目的、观念、信念、思想等)。

从本质上看,世界观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反映,其目的是要完全彻底地理解世界,解决世界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世界观和哲学都把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世界观代表着人们对世界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看法;而哲学依据一定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思想理论体系。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换言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具有继承性和实践性(例如指导和规范人的行动), 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更新、优化、完善

根据其对精神和物质的地位与作用的不同看法,世界观可区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派别,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唯心主义世界观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抽象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因此,精神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者把脱离个人的精神或原则(例如造物主、上帝、主宰神等)看作独立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而把物质世界看作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从而以哲学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客观唯心主义者(>90%的宗教教徒)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自我存在的意义就是按照神的指引,通过神的考验,做个好人,得到好结果,最终回归天堂主观唯心主义者把个人的主观精神(例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而把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看作主观精神的派生物,从而导致荒谬的唯我论。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 因此,物质决定精神。客观唯物主义有三大特性,即客观性(世界是客观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实在的),和时空性(或定域性;世乃时间,界乃空间,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条件)。客观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形态的演变,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直观、猜测、缺乏科学论证为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为特征,是一种放弃主观能动性的极端客观唯物主义,导致宿命论)、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代表着客观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既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又是历史的唯物主义,但并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是第二性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主观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化的存在,存在是抽象化的意识(即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但回避物质是否能决定意识的唯物唯心判定问题。主观唯物主义主张人的认识是意识与物质相融合而不断生成的信息交换过程。主观唯物主义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关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的表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性思维模式,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胡塞尔的现象学, 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卡西尔为代表的符号哲学,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人生观是对人类生存的目的和意义的看法(为什么活着?),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是向左还是向右?)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努力奉献还是及时行乐?)。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的体现,世界观所支配,并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生观的范畴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义利观、恋爱观

价值观是对价值问题(包括实质、构成、标准)的看法,事物的是非对错,有益或有害的判断(包括价值取向和价值排序),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价值取向和价值排序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观的形成三观初步成型于小学和中学阶段,基本定型于大学本科阶段,但可能会随后来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变化。三观的形成过程中,教育开导,家庭熏陶和社会风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教育开导(包括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三观塑造的关键因素。自2000多年前孔子办私塾起,教育在启迪智慧,构建三观上彰显了可圈可点的效果。然而,长此以往,教育范畴局限于儒家经典,忽略理科和地理等知识,受过教育的国人,虽然获得了一些修身齐家治国的技能,但甚少了解外族外国,面对19世纪中叶科技先进,武器精良的西方列强入侵,都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家庭熏陶为树立三观提供支持。在教育普及程度低的旧中国,基于广泛流传的文学故事(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和富有哲理的箴言警句(比如<增广昔时贤文>,<三字经>,<弟子规>,<女儿经>等)的家庭熏陶,为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国人在三观构建上助了一臂之力。社会风尚对三观的形成起到修饰作用那些未能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教育开导和家庭熏陶打下坚实三观基础的人,尤其容易受到社会风尚的左右。在自由主义当道,个人主义横行,私欲泛滥的环境里,那些三观基础差意志薄弱的人,很难避免成为精致利己主义的俘虏。

那么,科研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三观呢? 从前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当今科研人员的世界观必须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而非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众所周知,科学是一门旨在通过观察,假设和验证去解释和预测宇宙各种现象的学问。科研创新不仅尊重事实,而且还要善于思考, 敢于挑战。作为客观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尊重事实),意识的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善于思考),并对物质有反作用(敢于挑战)。显而易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反映了科研创新的基本规律,是科研创新攻坚破垒的利器。

与此相反,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机械性的,忽视主观能动性的极端客观唯物主义,基于这种消极态度的,缺乏挑战勇气的世界观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悲观厌世,难以在科研创新中大有作为。主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将物质和意识看作同一性,刻意回避物质是否能决定意识的问题;这种棱模两可,故弄玄虚的姿态大概率会陷科研创新于进退两难的窘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视脱离个人的精神或原则(例如造物主、上帝、主宰神等)为世界的本原(第一性),而视物质世界为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第二性);这种背离科研创新的基本规律的世界观是科研创新的绊脚石。主观唯心主义者把个人的主观精神(例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当成世界的本原(第一性),而把客观事物当成主观精神的派生物(第二性);这种轻视事实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将祸及科研创新的根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了科研人员的爱国主义(或国家情怀)人生观。国家(或主权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宗教、领土、政权或历史之社会群体。简言之,国家为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爱国主义(又称爱国情绪、爱国情结、爱国热忱)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并为之而奋斗的奉献精神。虽然科学是无国界的,但学家是有祖国的。因此,爱科学,就必须爱祖国。在过往的几千年里,凭借精深的文化与丰盛的物产,中华文明一直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并为众多域外国家所景仰。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中华文明的强势表现弱化了人们的国家忧患意识,许多人树立了基于家国情怀的人生观,以通过个人修身和努力去促进家庭/家族的兴旺,保障民族的延续,推动国家的繁荣昌盛。换言之,只要家庭/家族兴旺了,民族延续和国家繁荣昌盛就顺理成章了。然而,这种将家庭/家族利益凌驾于民族和国家利益之上的人生观(或家国情怀),在面对弱肉强食,人性泯灭的外敌入侵时就凸显不足了。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家护身,那些单打独拼的富裕家族根本成不了气候,只不过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而已。当中华文明正力争全面复兴之际,科研人员的人生观必须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家庭/家族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即爱国主义或国家情怀),其生命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确保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延续,及家庭/家族的兴旺。

一个拥有爱国主义(或国家情怀)人生观的科研人员注定会选择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作为其价值观。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民族利益。个人主义则强调个人自由,个人至上,个人利益高于其它利益。很显然,只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才能最有效地将人性的优点(包括远见、朴实、谦让、低调、无私、清廉等)服务于爱国主义(或国家情怀)人生观,从而实现人生的目标,丰富人生的意义。相反,个人主义将扩增人性的弱点(包括短视、虚荣、攀比、自负、自私、贪婪等),降低爱国主义(或国家情怀)人生观的效用,以至偏离人生的目标, 否定人生的意义。

处在家庭氛围日渐淡漠(有的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却听得进老师的话)的年代,教育开导对青少年三观的塑造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各阶段,教育开导要着重介绍引领风骚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以增进民族自豪;讲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的抗争史,以激发爱国热情;描绘近几十年来各名族人民齐心协力,走社会主义道路,将一穷二白的土地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家乡的奋斗史,以褒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道路自信;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以改进思维能力,强理论自信。在研究生阶段,科研管理者和导师要合力营造克己奉公氛围,让科研人员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里巩固正确三观。

三观对科研创新的影响世界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马克思主义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对整个世界(包括科学)的正确看法(即世界观),而且科研人员带来了科研创新的正确思维方法(即方法论)。在国外实验室待过的人都可能注意到这一现象, 即来自中国研究生比起来自其它国家的研究生,在科研创新中普遍都表现得更突出,更优秀。很多人将来自中国研究生的突出表现归因于其扎实的基本功。依我看来,扎实的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来自中国研究生在中学和大学本科阶段都学过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除了对整个世界(包括科学)有比较正确看法(即世界观)外,还拥有解决科研创新难题的良好思维方法(即方法论)。由于来自其它国家的研究生基本没有学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缺失或多或少地迟滞科研创新的进度。

人生观爱国主义(即国家情怀)人生观的引导下,科研人员时时刻刻都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祖国的召唤,当成自己的使命;民族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职责。为了攻克科研难题,取得科研突破,他们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不辞劳苦,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可以让科研人员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人性的优点(包括远见、朴实、谦让、低调、无私、清廉等),克服人性的弱点(包括短视、虚荣、攀比、自负、自私、贪婪等),保持人格尊严,坚守道德底线,抵制名利诱惑(不为五唯所动,不被金钱所惑),避开人生道路上的陷阱。

由上可见,三观是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人生观(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看法)和价值观(对人类活动的价值评价)的简称,指导、规范或约束着人类一切行为(包括科研创新)的准则。三观初步成型于小学和中学阶段,基本定型于大学本科阶段,但可能会随后来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变化。教育开导,家庭熏陶和社会风尚三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今科研人员应该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国主义(或国家情怀)人生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三观不仅为破解科研创新难题提供智慧源泉,而且有助于实现人生的目标,丰富人生的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6843-1420116.html

上一篇:科研创新迷茫症
下一篇:科研创新的天赋与天才
收藏 IP: 124.170.5.*| 热度|

13 郑永军 黄永义 许培扬 王从彦 刘铁 崔锦华 赫荣乔 郑强 胡泽春 王成玉 段德龙 张坤 guest6302828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