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义。科研创新迷茫症是一种由于忽视早期知识记忆能力和/或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科研现状的跟踪与趋势的判断,导致科研人员方向感缺失与原创能力低下的心理症候群。
流行病学。科研创新迷茫症常见于科研群体,尤其是初入门的研究生和入门不久的博士后。当然,科研创新迷茫症并不局限于初入门者, 很多具有多年科研创新经验的人也累累中招,有的甚至直到退休都未彻底根除。
临床表现。科研创新迷茫症的临床表现有重度、中度、轻度与无症状之分。科研创新迷茫症重度患者不能区别矛盾的主次,不善于抓住问题的重点,空怀一腔激情,整天忙忙碌碌,到头来除了些许跟踪性结果之外, 几乎没有原创性成果;有的重度患者在接二连三受挫后,丧失信心与勇气,除了抱怨条件简陋,设备落后,自己运气不佳,或别人支持不力,既无跟踪性成果可言, 更无原创性成果可秀。科研创新迷茫症中度患者做事还算有条理,也时不时取得一些跟踪性成果,但却鲜有原创性成果。科研创新迷茫症轻度患者充满自信,工作颇有效率,跟踪性成果乃家常便饭,轻量级原创性成果也偶有现身。科研创新迷茫症无症状患者信心爆棚,工作效率高,跟踪性成果连绵不断,原创性成果也不罕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一些科研创新迷茫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会显示从重度到中度,从中度到轻度,或从轻度到无症状的变化。
病理机制。迷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当人们因工作或生活的需要从某个熟悉的领域(或地方) 挪到另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或地方) 时,很自然地会感觉不适,产生一定的迷茫;而迷茫的程度与领域(或地方)间的差距成正比。因此,当一个主要靠记忆能力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本科生成为一个要通过思维能力去创造新知识的研究生时,其主要任务的改变难免让人不知所措,丧失方向感, 形成科研创新迷茫症。
前面的博文(见《科研创新的基石》)提到,科研创新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拓展,从现象到本质的穿越,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超强的知识记忆能力有助于构建深厚的科学积累,从而为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敏捷的思维能力(包括演绎和归纳)是实现 从杂乱到有序的归纳,从而取得科研创新突破的有效手段。一个具有知识记忆能力而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知识储存库,不要指望其会取得科研创新的突破;一个具有思维能力但缺乏知识记忆能力的人大概率是一个不着边际的幻想家,也不要企盼其会有什么科研创新的实质性发现;而一个既缺乏知识记忆能力又缺乏思维能力的人,最容易受到科研创新迷茫症侵袭,只有选择离开科研创新领域,方可得到解脱。
培训知识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是小学(7-13岁)与中学(14-19岁),一旦错过,即使后续投入再多的人力与资金,都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考虑到现行的科学教育体系既忽视了在小学(7-13岁)与中学(14-19岁)阶段刻意培训知识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 也不注重通过写作(研究报告,综述与项目申请)以检测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与研究生的选拔》),当下研究生所具备的知识记忆能力远不足于应对知识爆炸性扩增时代带来的挑战,而其拥有的思维能力在分析已知数据,获得理性结论时也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诊断。科研创新迷茫症患者从言行(比如多言与寡语,亢奋与抑郁)及生理参数(比如血压,血糖,血脂,转氨酶水平等)上看,几乎无异于正常人; 因此,科研创新迷茫症的诊断不能依赖中医的望闻问切或西医的各种检测手段(比如血检,心电图,脑电图,CT等),而要通过仔细审查患者的简历(包括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等) 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一般地说,科研创新重度迷茫症患者发表的论文不多(如果有,也基本是跟踪性研究,且多发表在付费杂志而非国家级或国际专业协会主办的杂志上,还可能不是第一作者),也没有什么帽子、职称或奖项(包括科研项目资助)。科研创新中度迷茫症患者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主要是跟踪性研究,且多发表在付费杂志而非国家级或国际专业协会主办的杂志上,可能有少数几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署名),或许还有一些帽子、职称或奖项(包括科研项目资助)。科研创新轻度迷茫症患者有数量较多的论文(跟踪性研究为主, 偶有几篇轻量级原创性研究,且多发表在付费杂志而非国家级或国际专业协会主办的杂志上,有相当篇数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署名),还有不少帽子、职称或奖项(包括科研项目资助)。科研创新迷茫症无症状患者有众多论文(包括跟踪性研究,以及一些轻、中或重量级原创性研究,不仅发表在付费杂志上,而且也发表在非国家级或国际专业协会主办的杂志上,且有相当篇数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署名),还有许多帽子、职称或奖项(包括科研项目资助)。尽管科研创新迷茫症无症状患者都有完美的简历,也摸索出了一系列搞好科研创新的办法,但他们未能将自己的经验归纳成易于后人学习与效仿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他们的经验只限自用,难以推广。
治疗。科研创新迷茫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方向感缺失与原创能力低下, 因此,其对症治疗要从科研创新的理念,策略,有效思路,灵感,精髓和执行力入手。值得注意的是,科研创新迷茫症乃源于早期知识记忆能力和/或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这套逐步精准的治疗方案只能起到亡羊补牢,治标不治本的作用,而且患者现有的知识记忆能力和/或思维能力决定其治疗效果的优劣。
科研创新的理念。科研创新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 树立正确的科研创新理念有助于妥善地处理现有理论(专家建议)与科研人员独立思考的矛盾,确保科研创新的成功。不管哪一个学术领域都有一系列理论与一大批专家;而其中的每一个理论(专家建议,实验方法或操作程序),都来自过往的实验观察;若将这些理论一成不变地应用于科学创新,只会得到重复性结果,不可能产生什么原创性突破;只有适当地添加或变更实验条件,才可能在科研创新中得到与现有理论不同的原创性突破。因此,在科研创新中,既要尊重现有理论(专家建议),又不能被其所束缚。我的科研创新理念“不迷信现有理论,不盲从专家建议”,为协调已知与未知的关系,缓解现有理论/专家建议与科研人员独立思考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被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途径(见前面的博文《我的科研创新理念》)。
科研创新的策略。科研创新的策略是科研创新所要达到的长期或总体目标。我所归纳的科研创新策略包括以下三点:争先,更好,和不同。争先就是争做第一,这既可以是理念上的,也可以是方法上的;更好就是当不能做到第一的时候,要试图在结果上做得更好;不同就是既不能在理念或方法上做到第一,又不能在结果上做得更好的时候,要考虑采用不同的办法。这些科研创新策略,简捷精炼,一学就会,效力无穷,可以为科研创新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见前面的博文《我的科研创新的策略》)。
科研创新的有效思路。科研创新的有效思路(包括递推,平行,因果,逆向,和随机)为科研创新提供得力的手段和工具。灵活地运用这些思路可以极大地增进科研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取得超出预想的科研创新突破(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有效思路》)。
科研创新的灵感。科研创新的灵感是基于知识积累或偶发事件而忽然产生的科研创新的上佳思路或解决办法。不管是学位论文的开题,研究报告的构思,还是项目申请的筹划都离不开科研创新的灵感。一连串的灵感是科研创新可持续性的保证。科研创新的灵感既非源于凭空瞎想,也不那么神秘莫测,而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换位思考,和突发奇想去增加产生的机率,提高其出现的频率(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灵感》)。
科研创新的精髓。科研创新的精髓是筛选。具体地说,科研创新结果的获得有赖于理性的实验设计,系统的实验观察,从众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寻找出与主题相关的证据,进而引导和激发理念,技术或方法上的突破,形成新的理念或技术产品。通过调节投入(输入)的精准度和筛选方法的特异性,可以取得不同凡响的科研创新结果(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精髓》)。
科研创新的执行力。科研创新的执行力是有效,可靠,和准确地完成科研创新计划或目标的保证。通过理解实验程序,做好实验准备,和避免实验错误可以极大地提高科研创新的执行力(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执行力》)。
值得一提的是,曾有某个江湖医生为治疗科研创新迷茫症开过一剂叫“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偏方, 据称疗效特佳,能够让服用者顿时产生清晰的目标感及前行的动力。然而, 就像饮鸠止渴一样,“五唯”是一副虽可带来短暂的疗效,但最终会严重恶化病情的无解之药。
预防。科研创新迷茫症可以毫无疑问地归咎于早期知识记忆能力和/或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因此,着重在小学(7-13岁)与中学(14-19岁)阶段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有效预防与彻底根除此症的关键。换言之,要利用人生中可塑性最强,杂念最少的小学阶段(7-13岁),通过每晚睡前和每早醒后的回忆以培训超强的知识记忆能力; 还要利用人生中思想渐近成熟,富有想象力,精力充沛的中学阶段(14-19岁),通过写作以培训敏捷的思维能力, 包括演绎(从整体到个体的延伸,从普遍规律到具体案例的应用,或从论点到论据的拓展)、归纳(从个体到整体的总结,从具体案例到普遍规律的升华,或从论据到论点的概括)或溯因(从观察到的结果推断其产生的原因)(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基石》)。具备超强的知识记忆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有利于迅速掌握科研领域的动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取得科研创新的一个又一个突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