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写作《闲话科研评价与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92650.html),文末“延伸阅读”中列举的6本书,我在当天全买了,随后陆续收到。买书是为了读的,读书也真是个苦差事。
我买这几本书,单纯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思考“科研评价”与“学科分析服务”,与此同时近期较为密集地体验多家资源商及软件商研发的评价类工具。个人体会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知其长处悉其短处,尽可能地较为全面客观地学以致用,这样工作效率会更高。“探索与发现”之旅,通常会更加有趣有味有力量。在此过程中,最好能带着实际问题去学习、思考。“实际问题”随着学习、思考的推进,一段时间内往往会越来越多,随后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变得相对少一些。如果再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场景,“实际问题”会是因需而变的。
读书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动笔墨读书是“老读法”,后来是借助电脑做点读书笔记(通常TXT文档格式,部分会在个人博客中分享),读书笔记最好得有自己的思考(或心得体会)。近期产生了一个“困惑”,之前的读书法“原始”,效率较低,现在似乎可以提速,比如做笔记,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逐字逐句去抄(重新录入),现在可以拍个照,再到微信里边进行文字识别,通常情况下,准确度是比较高的,这样做摘录,效率大大提升了。以往,自己买的书喜欢在上边圈点勾划,经过圈点勾划的地方,再来进行文字识别,准确度会降低,不敢轻易动笔。
读书读什么?不甚熟悉的领域,我会重点关注其名词术语,看其如何定义并自圆其说。此外,会关注其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理论、观点、材料、研究方法等方面是否有闪光点?研究生学习期间,侯汉清先生主张“吵架式”读书法,我的理解是边读书,边思考,边“找茬”——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种“研究型”读书境界,较一般的“学习型”“休闲型”要深入,通常更为“烧脑”,属于“精读”基础上的“研读”。这种读书法,读一本书的同时,可能需要读“群书”(若干本书),或者需要以读过不少书作为知识基础。
读书为了什么?现阶段的我,是比较庸俗的。我的读书目的可以简述为“学以致用”。用大致为两用:科研与工作,希望有更好的科研产出,期待有更好的工作成果。如果让我自己评个分,我觉得学习态度还行,科研产出及工作成果方面或多或少有点成绩,但“应该”做得更好。受到诸多制约,部分师长对我寄予较高的期望,对我的表现表达过“惋惜”或“遗憾”,我自身也在不断反思,并努力改进或改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读书这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及ChatGPT,我亦保持关注与思考,且有不同程度的体验。当前环境下,如何与时俱进的“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传统的读书人,或许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在个人读书(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编写”“著书”,让他人或后人读自己书写的书。我自身似乎亦受到影响,亦有此“情节”,并为之付出过努力。未来,似乎该有一些变化。不变的是,还需要读书,还需要有人“编书”“著书”(不能全靠机器人)。对于个人来说,应对策略大概是:活到老,学到老,勤读书,多思考。这样以不变应万变,或许也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