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本文原文15000多字,发表时因篇幅所限,删至约12000字。此处按原文上传,并补充从投稿至今新的资料和想法。为版权故,请引用者务必注明:
吕乃基,人类知行系统的演化走向分道扬镳?《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3,3,165-172;
笔者已上传了“人类知行系统的演化走向分道扬镳?引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0844&do=blog&id=1392347
此文是“人类知行系统的演化走向分道扬镳?”的第一部分。
上世纪上半叶,皮亚杰将由儿童到成人认知水平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以及形式运算阶段,发展抽象逻辑推理。蔡曙山提出人类知行的五个层级,再归为以神经和心理知行为主的低阶知行阶段,以及以语言为基础、以思维和文化为特征的高阶知行阶段。2017年,鲍捷在“脱碳入硅”一文中提出,现代人类拥有4套知行系统,分别是哺乳动物知行系统,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知行系统,以及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知行系统。科技知行系统的核心是探索未知,质疑已知和反省自我,以严密的逻辑进行表达和相互交流,以及推行技术理性,发明和使用各种技术产品。之后还可以加上以计算机语言为标志的知行系统。
知行系统演化出一个个新的台阶后,每一个新的台阶都比前一台阶更不“自然”,更耗能或“烧脑”,所以,人的认知与行为倾向于停留在低的台阶。神经科学已证实了“决策疲劳”现象。
1930年,两名心理学家收养了一个小猩猩,并且跟他们的儿子一起生活,目的是看看猩猩能否学习人的行为。九个月后,他们停止了这个实验,因为他们的儿子的行为越来越像猩猩。这说明:知行系统向高阶的演化难,向哺乳动物知行系统的退化易。反过来的情况是,哺乳动物被驯化后,出现一些普遍的解剖学变化,如体型变小、脑容量减少、耳朵耷拉,表现为某种“幼态延续”,即终身保持幼年期的状态。
脑组织最早生成位于最里面是脑干和小脑,爬行动物由此区别于昆虫。然后生成的是哺乳动物区别于爬行动物的“边缘系统”,处理服从、兴奋、紧张、恐惧这些面对世界更复杂的信息反馈和表达。在灵长类和早起原始人的脑结构又演化出“新皮质”,进行思考、分析,以及使用工具,不再只是屈从于本能。最晚生成位于最外层的是人区别于哺乳动物的大脑皮质。
认知神经科学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脑有一个“默认网络”的区域。当大脑需要执行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默认网络的大部分区域会受到抑制,活动减少,而由支持外部感官注意和认知控制方面的网络主导。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脑处于常规的内隐状态,默认网络自动激活成为主角,包括记忆、想象未来和社会推断等,都是在默认状态下的自发活动,而默认网络的自发活动则往往依赖之前经历之积淀。所谓默认状态下的自发活动,主要就是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大脑双系统理论、:系统1在无意识层面工作,快速、自动化,倾向于满足当下及时行乐,消耗认知资源少;系统2在有意识层面工作,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延迟满足,需要调用大量认知资源来分析判断,速度比较慢。系统1相当于哺乳动物知行系统,系统2是之后的种种,特别是科技知行系统。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知与行都是多种知行系统的叠加,个人之间的区别是,不同台阶的知行系统在各个场合所起作用的权重不同。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的知与行,是与生俱来的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在起作用。在此意义上,学习本身违反哺乳动物的知行系统,违背儿童敏感好动的本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脑力劳动来逼迫自己,还不见得学得会。读书背离大多数人的人性,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理性不是诸如情绪反应这样的自启动模式,是一种压制自主心智——哺乳动物知行系统——产生的分析模式。“分析、符号和理性是哺乳类动物大脑的敌人”。人类大脑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
人类之所以要有体育(在某种意义上还有艺术),固然在于体育本身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几乎可以肯定,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对科技知行系统的平衡。在此意义上,天赋之大小,就在于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在个人的全部知行系统中所占之权重。分两种情况:在科技和侧重逻辑推理的领域,天赋与之成反比;体育(棋类除外),在某种意义上还有艺术领域的天赋似乎与之成正比。罕有在智育和体育两个领域都高度发展者。
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在演化中“在先”,“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百度百科)指“由动物非言述的智力发展而来的一种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机能,是语言所不能表述清楚的”(MBA智库百科)。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边界,就是人类认知的边界。”然而在语言的边界之外,还有广阔乃至无限的领域,有待理解、认知、感受和经历,那就是哺乳动物知行系统的功能所在。在语言、文字和科技知行系统出现后,原有的台阶——哺乳动物知行系统依然存在,并顽强地发挥其在先的作用。大脑在漫长的进化中,背负了太多来自远古和丛林时代的包袱。哺乳动物知行系统是历史中在先的部分,是逻辑上作为基础的部分。
人类知行系统演化的四个阶段,可以归结为由相应于前述“默认网络”和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1”的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到科技知行系统。两种知行系统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和科技知行系统,既分属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同时又是人类历史上从某一时刻后开始共存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和渗透的思维方式。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可以“看成是未驯化状态的思维。”
人的知行系统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知行系统,越来越背离哺乳动物知行系统,人类的生理结构越来越跟不上知行系统阶梯的提升。“跟不上”的表现之一,即奥格本的“文化滞后论”。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人的知行系统如何进阶,哺乳动物知行系统总在,并且在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起作用。人的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在作为整体的知行系统中的比重存在差异,并非“生而平等”。知行能力是人与人之间根本性的差别;知行系统的边界,就是人生可能到达的边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