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彦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彦

博文

人与自然关联的基本结构

已有 1385 次阅读 2023-3-8 21:4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2023-03-08

人从自身的存在出发,在至少暂时摆脱了生存压力、可以抽离存在、意识到人有意识、进而开始思考“人是什么”的时候,必然会同时思考“自然是什么”,这是因为,自然是人内心的镜子,人是自然内在的映像。既然人感知的自然只是自然以人的感官为中介向人的显示,既然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质上是人与被人设定的、外在于人的物的联系,那么,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人自己,而为了要认识人自己,人也必须去认识自然。就此而言,如果人觉得无法理解自然,那只是因为人还没有理解自己。

无论何时何地,如果可以用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去体察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会立刻发现,人与自然绝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处于一种既差别又同一的变动的联系之中。这样一种普遍的感觉或直观,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本原的出发点。如果把人与自然替换为人与世界,把自然科学研究替换成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结论也是一样的。

事实上,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无需关注特定事物,可以“放飞自我”,可以自由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我们会把外在于人的意识的自然、世界或宇宙认作一个整体,并从这个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其它后续思考和研究。这仅只因为,我的存在,至少是我的主观存在,是唯一的。一切外在于我的事物和事务,都必须通过我的感官主动或被动的过滤,才能被我的意识感知。这不是一个时序上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而是我的意识觉醒之后必然会经验到的一个事实,而这个经验事实就是这样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再返回“小我”的推论:我就是我,我的全部存在,在我自己看来,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所以,自然必然是一个整体,而只有自然是一个整体,我才能被确立为一个整体。

人在面对自然时产生的这样一种经验,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获得的知识(如人工智能),而是人天生就拥有的本能,或者确切地说,是人的思维或意识活动所独有的一种时空结构。只要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就必然会通过意识的不断外放和回收,形成关于人以及外在于人的世界的这样一系列认识:第一,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一”;第二,自然对我呈现为“多”,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延展的,是远远超越我的主客观存在的存在;第三,自然的存在是我的存在的原因,没有自然的在先存在以及在后存在,就没有我的存在。

由此可见,只要人们开始考察自然,尤其是在非实用主义的层面进行基础研究,我-自然、主观-客观、时间-空间,这三对概念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主与次、同与异、一与多,——就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与之相比,尽管所有这些思维着的考察背后,都是人与人的现实的交往和联系,但在大多数情形下,那些只是作为贯穿始终的背景存在着。

西方哲学和科学几千年来一直为这些问题所纠结,尽管在人们前仆后继不断求索的过程中,已经创造出璀璨的近现代文明。这些纠结或“求而不得”的根源,是以being为中心的西方符号语言的内在张力(我们在后面将详细讨论)。另一方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果我们不执着于语词和概念的严格区分,可以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就可以用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来描述人与自然的关联和互动的基本结构:作为经验主体的人,在四维时空坐标系中,以“我”为基点,不断经历时空“开”“合”的运动和行动。

详细讨论:

1.  “自然在我们面前是一个谜和问题,一方面我们感到自己需要解决这个谜和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又为它所排斥。之所以说我们为自然所吸引,是因为其中预示着精神;之所以说我们为这一异己的东西所排斥,是因为精神在其中不能找到自己。因此亚里士多德才说,哲学始于惊诧。我们从知觉开始,我们搜集有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规律和形态的知识;这样的做法本身可以向外、向上、向下和向内达到无穷的细节,但因为在这些方向上看不到终点,这种做法就不会使我们满意。在所有这些知识财富中,同一个问题都会在我们面前反复出现甚至重新产生:自然是什么?自然仍然是一个问题。当我们看到自然的过程和变化时,我们就想把握它的单纯本质,强使这位普罗丢斯停止他的变化,在我们面前显现自身和说明自身。这样,这位普罗丢斯就不仅会向我们呈现多种多样的、常常是新的形式,而且会以较简单的方式通过语言使我们意识到他是什么。”(黑格尔《自然哲学》导论)

2.  人对自然最初、最朴素的关注,就好比刚刚吃饱母乳、还在妈妈怀抱、但又睁开了眼睛的婴儿开始打量世界,对一切自然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但又几乎没有任何确定的分辨,从而必然把自然当作一个整体。就此而言,最初的主客分离或者主观意识的产生,也是缺乏分辨的和整体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人才开始关注具体的对象。因此,面对未知的自然,如果没有具体的需求和明确的目的,人的思维的考察会从抽象的自然整体出发,建立并借助思维工具,逐步推进到具体的事物。

3.  从自我是“一”出发,证明自然是“一”,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可能会被标签化为主观唯心主义,但这不仅是以人自身的存在为本原的必然推论,而且是无可否认的经验事实。如果从不一样的前提出发,当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也不过是某种不同的设定而已。

4.  自我作为“一”,不只是人的肉体存在,而是人全部物质和意识存在的总和。就此而言,尽管人的肉体存在是有限的和不同的,但不同人的“一”之间的边界却是无法确定的,或者说是根本就不可能找到的。这意味着尽管不同人设定的自然的“一”可能不相同,但仍然是相互融合的同一个自然。

5.  从自我出发,似乎还可以质疑世界是否存在(如“缸中大脑”的隐喻),或遐想宇宙之外是否还有平行宇宙。但那些质疑和遐想,都是建立在现实的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的,从而只是在意识中对现实存在的否定和超越,最多只能证明人拥有自由意识。

6.  人与机器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是自由的。即便没有明确目的,人都不会被任何物理存在所限制,既可以让自己的意识外放和观念外化,也可以收束自己的欲望和行动。这样的既超出自身又回归自身的运动和行动,是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经验的事实。相比之下,编好程序的机器或电脑,只能从事确定的或者一定范围内的工作。即便耗费巨资建立的ChatGTP等人工智能大模型,也无法达到人的意识的水平。

7.  哲学和科学总是在追问抽象的和具体的存在是什么,但那些追问本身就是一种对存在的超出和回归。因此,他们真正关注的,其实是如何用语言和实践去描述和呈现这个经验事实的细节,进而用行动去认识、理解、适应、影响和改变这个事实,因为这个经验事实不是在我们之外,而是就在我们和我们的生活之中。

8.  古代哲学家关注人-自然关系,其最高成就是确立了三位一体的神;近代哲学家最关注主体-客体关系,其最高成就是确立了人的自由意志的神圣地位;现代科学家关注的是时间-空间关系,但尚未找到新的“神”,迄今仍迷失在浩瀚的时空之中。

9.  意识的外放和回收,即最基本的“开”“合”运动,作为人-自然互动的基本形式,作为主观-客观分离的最初形式,作为生命的本质运动,可以在4D时间-空间关联的架构中得到最直观的呈现。与之对照,3D空间架构只能呈现事物的静态关联;3D+T空间-时间架构中,时间只是以外在的方式被附加在静态的空间架构上。

10. 举例:如何表示个人或者“我”、“一”、“整体”等有限无界的存在。

a)   3D空间架构中,能够呈现的只有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改变的人的物理存在,比如最简化为一个坐标点。

b)   在3D+T空-时架构中,时间的方向是不能逆转的,时间的尺度是按照人的标准设定的,因此可以呈现人的确定的运动轨迹及其变化,比如完整的人生就像一个两头尖、中间大的纺锤体,但自由的意识活动仍然无法呈现。

c)   在4D时-空架构中,时间和空间仍然是有区别的,但是,时间不再有固定的方向和确定的尺度。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念头就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由于物理时间的单向流逝,人自己的物理存在的轨迹不可能回溯或自相交,但是,由于自由的意识可以自由地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可以在同一时刻关注不同的事物,因此,意识活动就可以呈现为以人的物理存在为中心的有限无界的无数离散点的统一体。有限,是因为任何意识都不可能囊括所有事物的存在;无界,是因为意识可以达到宇宙边缘和历史终点;离散,是因为意识的绝对自由。

11. 意识活动的奇妙之处在于,人可以从现在或当下出发,追溯过去、遥望未来、想象宏观、思索微观,而且是完全自由的。在4D时空-架构中,这表现为人的意识的时空范围大于人的物质存在的时空范围,尽管其内容和边界都是不确定的。就此而言,意识更主动、更易变动,是主体;物质存在较被动、相对静止,是客观对象。

12. 在人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同一的大背景下,不仅是人的意识,一切事物,只要有了确定的存在,就都会进入以自身整体为尺度的生生不息的“开”“合”运动中。意识以及其它无形无相的整体信息的“开”“合”,可以导致有形物质的时空“聚”“散”。不同的时空结构的聚集体之间,不仅会产生更多形式的“聚”“散”,还会导致基于有形边界的“出”“入”。相同时空区域内不同种运动的交织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导致新物种的涌现或“化/生”。开、合、出、入、聚、散、化,这些与中国象形文字和传统文化精髓相兼容、可以在现代时空架构描绘的生动的图案化的形式,也许会更有助于中国人理解西方哲学中那些从字母文字中衍生出来的晦涩概念以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13. 通常所说的人对所关注事物的感觉或意谓,其实就是跨时空的意识“开”“合”的结果。意识整体的“开”“合”运动,就好比一刻也不能停歇的呼吸,才是那人最初的或本原的“经验事实”。在这个框架内,不仅可以解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还可以解释因果观念的形成:人的观念向过去和未来的总体拓展和局域聚焦,必然会导致人把一些确定的过去设定为原因,把一些确定的现在设定为结果,同时试图去确定地设定或预测一些未来;尽管未来尚未发生,但一定会在现在和过去有所体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4-1379509.html

上一篇:从“我”出发,向“我”回归
下一篇:主动的形式与被动的质料
收藏 IP: 166.111.28.*|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