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bo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bozhang

博文

[转载]祝融号首次揭示火星乌托邦平原地下分层结构 The Innovation Focus

已有 1598 次阅读 2022-10-2 21:3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携带“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在火星北部的乌托邦平原。火星车上的探地雷达随即对着陆区域的地下结构展开探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对“祝融号”火星车前113个火星日的低频雷达数据开展研究,揭示了地下两套“沉积颗粒向下逐渐变粗”的沉积层序,表明着陆区古代可能发生了多期次的洪水沉积事件;在80 m深度范围内没有发现岩浆活动和液态水、卤水存在的证据,但不排除盐冰存在的可能性。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上[1]

Yi Xu TheInnovation创新 2022-09-27 00:01

https://mp.weixin.qq.com/s/cye_QLWxRIcRfty-7OOqZg

祝融-640.png

图1 雷达探测图像显示地下多层序列

祝融巡视区地下多层结构


祝融号正在巡视的乌托邦平原主要被火星北部荒原物质(Vastitas Borealis Formation,VBF)所覆盖。该物质来源假说之一和火星古海洋有关,但其起源和沉积历史都缺乏观测约束。通过撞击坑统计定年法发现巡视区的表面年龄在16亿年左右,说明巡视区在亚马逊纪(约30亿年前至今)可能经历了火表改造事件,但目前对后期的地质活动历史了解十分有限。

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次表层探测雷达(Rover Penetrating Radar,RoPeR)首次在乌托邦平原实施地下结构原位探测。低频雷达数据展示了10-80 m深度范围内的高精度地下反射剖面(图1),存在分层结构:第一层厚度小于10 m,平均介电常数在3-4之间,被解译为火星土壤层。第二层的深度为10-30 m,通过雷达信号数值模拟验证,该层的反射特征来源于大量石块,其尺寸随深度逐渐增大。反射能量随深度逐渐增强,平均介电常数为4-6。第三层的深度为30-80 m,同样具有由弱到强的反射模式变化特征,但具有更强的反射和更高的平均介电常数值(6-7),这表明第三层的石块尺寸更大且分布更杂乱。因此作者根据雷达信号特征和反演的介电常数进行地质解译(图2),认为巡视区在晚西方纪至早亚马逊纪可能发生了灾难性洪水事件,形成了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第三层);之后在亚马逊纪经历了短暂洪水、长期风化或重复撞击作用导致的火表改造事件,产生了由小石块堆叠构成的向上变细的地层序列(第二层)。此外,雷达图中各层之间的平滑过渡和估算的地下介电常数表明,在祝融着陆区地下80 m内未发现玄武岩厚层。


祝融-f2-640.png

图2 乌托邦平原南部古代火表改造事件概念模型图

祝融巡视区地下有水吗?


祝融巡视区附近有很多和水冰相关的地貌特征,如巨型多边形、凹锥、壁垒撞击坑等。之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团队对“祝融号”的短波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含水矿物,认为该区域在亚马逊纪时期仍然存在液态水活动[2]。那么该区域目前是否仍然存在地下水/冰?这也是“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的主要目标之一。

“祝融号”低频雷达未在探测深度以内观测到地下含水层返回的强反射信号。基于雷达数据估算的介电常数值(<9)低于含水物质的介电常数(>15),进一步排除了巡视路径下方含有富水层的可能性。温度模拟结果(图3)显示巡视区地下温度远低于纯水的凝固点,也低于典型硫酸盐和碳酸盐溶液的共晶温度。这表明了水或卤水难以在祝融号着陆区浅表稳定存在,但不排除存在盐冰的可能。


祝融-f3-640.png

图3 祝融号和凤凰号着陆区的热模拟结果显示,水或卤水不能在祝融巡视区浅表层稳定存在

总结与展望


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首次揭示了乌托邦平原南部地下80 m以内的精细结构,多层结构显示该地区曾经可能发生了多期次的洪水沉积事件。雷达未能在探测深度以内发现水和卤水的痕迹,但不排除水存在更深处的可能性。祝融巡视区内还分布了其他未知来源的特殊地貌。随着祝融号的行进,探地雷达会继续收集数据,为揭开火星地下结构和物质特征的谜团提供更多约束。



参考文献


[1] Li, C. et al. Layered subsurface in Utopia Basin of Mars revealed by Zhurong rover radar. Nature. (2022), doi: 10.1038/s41586-022-05147-5.

[2] Liu, Y. et al. Zhurong reveals recent aqueous activities in Utopia Planitia, Mars. Sci. Adv. 8, eabn8555 (2022), doi :10.1126/sciadv.abn8555.



作者简介

image.png

徐 懿,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主要从事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月雷达和天问一号火星雷达数据的处理与解译以及火星地貌类比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获批国际专利十项,获得澳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往期推荐

科学网—[转载]姜鹏:中国天眼工程 | Innovation Webinar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太阳爆发活动的数据驱动模拟

科学网—[转载]月壤之美 Innovation Webinar

The Innovation | “祝融号”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

► 点击阅读

The Innovation | 对跖点效应揭示火星古地壳的南北差异

► 点击阅读

The Innovation |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长寿”之谜

► 点击阅读

The Innovation | Focus: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改写月球演化历史

► 点击阅读

The Innovation | 全球首套月壤颗粒写真发布

► 点击阅读

期刊简介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48个国家/地区;每期1/4-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已被108个国家/地区作者引用。目前有19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3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期刊官微二维码-640.jpg

视频解读:Omicron为什么更加“温和”-科学网视频-科学网 (sciencenet.cn)

第3卷第3期视频解读-科学网视频-科学网 (sciencenet.cn)

The Innovation 创刊视频-科学网视频-科学网 (sciencenet.cn)

期刊标识

期刊标识-640.jpg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朝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7842-13577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410-1357769.html

上一篇:[转载]The Innovation | Volume 3 Issue 5 Live Now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稀土材料与化学研究所诚聘英才
收藏 IP: 111.26.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