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张佑啟老师
岳中琦
我们土木工程系荣誉教授和特别顾问张佑啟老师(Cheung Yau Kai, Y. K. Cheung)于2022年9月23日晚在香港玛丽医院安祥离世,享年88岁。张佑啟老师是世界著名的计算力学大师、有限元法先驱者,为科技发展和大学教育贡献了一生,教育与激励了众多学子。
张佑啟老师1934年9月18日生于香港。1953年(19岁),从皇仁书院中学毕业。1954年,张佑启前往广州入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系,1958年毕业。毕业后,在位于郑州的河南省建筑设计院担任技术员。1961年(27岁)回到香港,立即前往英国威尔斯大学升造,师从O. C. Zienkiewicz教授(40岁),196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5年,与O. C. Zienkiewicz教授合写了世界第一本有限元法经典专著《结构和连续力学中的有限元体法》。之后,张佑啟老师在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工作,从事教育和科技研究工作。1977年,张佑啟老师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和主任。后又任工程院院长、副校长、常委副校长。2000年荣休。之后,一直担任我们土木工程系荣誉教授和特别顾问。
张佑啟老师于198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2002年当选为加拿大科学院院士。
我第一次与张佑啟老师交往是在1986年上半年。当时,新闻报道了他因有限条方法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有限条方法与我当时做硕士论文的层状介质弹性力学解析解工作密切相关。
我第二次与张佑啟老师交往是在1995年6月。当时,张佑啟老师来到渥太华,参加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1995年学术大会。我当时在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的建筑研究所(IRC)工作,也参加了这场会议。在会上,我聆听了张佑啟老师有现条计算方法的大会学术报告。他很有激情、自信和权威。我还向他请教了在计算中如何处理点载荷问题,他给了工程处理方法解答。
我在1999年12月加入香港大学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就与张佑啟老师在同一个系工作了。他给予我很多指导、照顾和培养。还记得,我曾把几篇多层弹性力学问题解析解论文请他指导。他后来告诉我,我做的好,数学力学基本功强。大约在2003年,他曾主动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如何把教学工作做好。我们系本科生多,每门课都有几十或上百位学生必修或选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学工作不仅教好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们,更要关心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们,让全体学生都能更好地学习和学好。
张佑啟老师在系里主办了不少活动。不少活动也邀请我参加了。这些活动丰富了我的阅历、经验和生活。2002年2月12日,张佑啟老师在香港大学主楼主持了《香港—中国内地岩土工程系列讲座》第一讲。两位主讲人分别是南京大学地球系罗国煜教授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殷跃平研究员。2004年6月,我与张佑啟老师一道前往重庆参加了国际非均质材料力学大会。2004年9月,我与张佑啟老师一道前往北京参加了第六届世界计算力学大会。
2005年4月,张佑啟老师带领我去华南理工大学,让我给土木学院师生们做了一场题目为“香港滑坡灾害管理与防治及社会效益”的学术报告。2006年11月,张佑啟老师又带领我去华南理工大学,让我给建筑学院师生们做了一场题目为“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发现和新思想”的学术报告。2013年5月,张佑啟老师又带领我去华南理工大学,让我给土木与交通学院师生们做了两场的学术报告。题目分别为“2008汶川地震、2010玉树和2013雅安芦山地震的现象与高压气体成因”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高压天然气成因”。
据讲,1961年,OC Zienkiewicz教授看到张佑啟老师的求学申请信后,就邀请张佑啟老师来到威尔斯大学进行面试考核。在考核时,张佑啟老师能够用欧美最新的数学、物理和力学理论和方法来回答相关问题,获得了OC Zienkiewicz教授的极高评价。
在2005年和2006年,我跟随张佑啟老师去广州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学院时候,发现了以下的合理解答。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在欧美留学和工作的学者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当时,广州是这些欧美留学人从欧美经过香港回到祖国的第一站。他们都聚集在广州,等候国家的下一步安排和分配。很多归国学者都安排到北京、上海等地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也有不少归国学者就留守在广州。当年,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可能是唯一和重要的单位。因此,不少欧美归国学者就在南理工大学土木学专业任教。他们直接传授了张佑啟老师当年欧美在这些专业的最新科技能力和知识,让张佑啟老师获得了扎实的结构力学和数学物理知识和方法。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张佑啟老师,大师升天归位、思想爱心永留人间!
2022年9月27日12:55写成于香港大学602办公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