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 热血沸腾之后,更是“耗尽/耗干”后的无奈(关联资料“集成电路”,诺伊斯 Robert Noyce)

已有 4556 次阅读 2022-9-19 19:53 |个人分类:痛苦的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 热血沸腾之后,更是“耗尽/耗干”后的无奈(关联资料“集成电路”,诺伊斯 Robert Norton Noyce)

                                    

   傻天生的傻。

   刚才又是“热血沸腾”,因为看了《CMOS图像传感器35年史和中国人的关键贡献 | 科技老兵戴辉》,戴辉老师今天(2022-09-19)刚刚贴出的帖子。

   就像当年看宋德生老师的《信息革命的技术源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出版的图书,1986-04)。

              

一、阅读笔记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 11111111.jpg

图1  2008年2月4日举行的兰克奖(Rank Prize)颁奖仪式上,四位科研人员因为 CMOS 图像传感器上的重大贡献而获此殊荣。左二王国裕、左三、陆明莹、右三 Peter Denyer、右二 David Renshaw

http://s.laoyaoba.com/jwImg/521858228370.64703.png

https://laoyaoba.com/n/832014

                               

2008年2月4日举行的兰克奖(Rank Prize) 王国裕.png

2  2008年2月4日举行的兰克奖(Rank Prize)颁奖仪式上,王国裕

https://mp.weixin.qq.com/s/awyOehp6hV2bwdN2jYOztQ

                        

图注:陆明莹在爱丁堡实验室的工作场景.png

图3  陆明莹在爱丁堡实验室的工作场景

https://mp.weixin.qq.com/s/awyOehp6hV2bwdN2jYOztQ

                                               

“华为老兵”、科技史与战略研究专家-戴辉_副本.jpg

图4  “华为老兵”、科技史与战略研究专家戴辉

https://seuaa.seu.edu.cn/2019/0923/c2016a287279/pagem.psp

                                  

二、罗伯特·诺伊斯 Robert Norton Noyce

   罗伯特·诺伊斯 Robert Norton Noyce, 1927-12-12 ~ 1990-06-03

   硅谷之父,集成电路之父,仙童半导体公司和英特尔创始人。

   1958年宣布制成第一块集成电路。与此同时,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J.基尔比(Jack St. Clair Kilby)也宣称制出第一块集成电路。

            

Jack-S.-Kilby-The-Nobel-Prize-in-Physics-2000.jpg

图5  基尔比 Jack S. Kilb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0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00/kilby/facts/

https://www.nobelprize.org/images/kilby-13533-portrait-mini-2x.jpg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00/summary/

   由于基尔比拿到了 200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下面就多贴贴诺伊斯吧!

                         

Robert Noyce 1959      gettyimages-50699995-1526400499.jpg

图6  诺伊斯 Robert Noyce, 1959. 32岁。

https://hips.hearstapps.com/hmg-prod/images/gettyimages-50699995-1526400499.jpg?crop=1xw:1xh;center,top&resize=640:*

https://www.esquire.com/news-politics/a12149389/robert-noyce-tom-wolfe/

                             

Dr. Robert N. Noyce, 1968   02c-Planar-IC_DrRobertNoyce_副本.jpg

图7  诺伊斯 Robert Noyce, 1968. 41岁。

1959 Semiconductor Planar Process and Integrated Circuit, 1959: Palo Alto, CA; Dedicated 8 May 2009 – Santa Clara Valley Section

https://ieee-region6.org/wp-content/uploads/2015/03/02c-Planar-IC_DrRobertNoyce.jpg

https://ieee-region6.org/milestones/

                        

robert-noyce-16x9.jpg.rendition.intel_.web_.978.550.jpg

图8  诺伊斯 Robert Noyce, Meet Intel's co-founder and the co-inventor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ttps://www.intel.com/content/dam/www/public/us/en/images/photography/rwd/robert-noyce-16x9.jpg.rendition.intel.web.978.550.jpg

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history/museum-robert-noyce.html

                  

   我还以为罗伯特·诺伊斯好莱坞大明星呢!

                                  

三、热血沸腾之后,更是“耗尽/耗干”后的无奈

   2021-05-02 写的一个教改论文初稿,到现在也没有精力修改。

   2018年,傻已经出现明显的“耗尽/耗干”的感觉。实在没有足够的精力。

   除了满足日常工作之外,现在的精力也就只够写写博客。

                                  

   为什么写博文?因为有《科学网》编辑部把关啊!肯定不会犯错误!!辛苦的是《科学网》编辑部的老师们!真的感谢!!

   写教改论文就不同了,稍不留神,就会被“拒稿”:赔了精力又赔钱。

                                  

   争取每天写个博客,提醒自己还活着。别忘了去医院,别忘了吃药。

               

   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要做学问就要安静,甚至电话都不要接,不能打断思路。

   数学比较容易,一般大研究需要 7 年以上的专心致志。

   物理学更难。正如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说:“物理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物理学大研究“至少需要保证 10 年以上的研究时间。”

                                  

特别推荐:

[1] 武夷山,2022-09-21,人生得一真成果足矣(受托发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56206.html

博主按:

   东南大学校友、自号“科技老兵”的戴辉先生在半导体行业观察发表了“CMOS图像传感器背后的中国故事”一文,内容非常详细丰富。全文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wyOehp6hV2bwdN2jYOztQ

   我也将此文粘贴在本博文的最后。

   文章写道,东南大学旅英学者王国裕、陆明莹伉俪(博主注:他俩都是我大学同班同学)是CIS(CMOS图像传感器)的最关键研发人员。

   王国裕读了这篇文章后,感慨地写了以下一些话。他愿意通过我这块园子与大家分享其感受。

                          

   人生得一真成果足矣

   王国裕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很高兴自己是这个原创技术的源头。我们的工作改变了世界,使得胶卷相机消失了,使得获诺贝尔奖的CCD成了配角,CIS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技术进步!

   30多年前,我们预言CIS有光辉灿烂的未来,我们的首个芯片和论文吸引了很多人进入这个领域,他们又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我从一开始就期望这个新技术能为我国所用,一直积极推动并亲身实践。随着对芯片产业的重视,经过数年艰苦努力,国内出现了几家CIS龙头企业(特别应提及清华和南京工学院校友的业绩,做产业他们比我厉害),如今我国CIS模块出货量全球第一。

   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CIS在世界和中国的巨大成功,我非常高兴且得意,我也为自己的大格局骄傲。20世纪90年代我大力宣传动员同行搞这个,我的论文写得详尽,是后来者的入门指南。有人不理解,说应该保密、垄断。可垄断能做这么大吗?只有众人拾柴火焰高,才会有现在的大局面。至于我自己,更适合做研究(所以我逐渐回归了学者角色)。其实做产业也十分不易,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总是能力决定成败的。

   回顾这个过程和我现在做的事,我很知足满足,个人所有艰辛和磨难都微不足道。

                                         

参考资料:

[1] 戴辉Steve,2022-09-19,CMOS图像传感器35年史和中国人的关键贡献 | 科技老兵戴辉

https://www.laoyaoba.com/html/share/news?source=app_ios_3.5.2&news_id=832014

https://laoyaoba.com/n/832014

[2] 东南大学,2019-09-21,东南大学集成电路校友会正式成立

https://seuaa.seu.edu.cn/2019/0923/c2016a287279/pagem.psp

[3] Tom Wolfe, 2018-05-15, The Tinkerings of Robert Noyce, This revealing portrait of the early days of Silicon Valley was Tom Wolfe's final piece for Esquire.

https://www.esquire.com/news-politics/a12149389/robert-noyce-tom-wolfe/

[4] This List of IEEE Milestones documents the over 150 IEEE Milestones that have been dedicated around the world. Region 6 Milestones

https://ieee-region6.org/milestones/

[5] Robert Noyce, Meet Intel's co-founder and the co-inventor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tel Corporation

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history/museum-robert-noyce.html

[6] 张国. 陈省身:“大师”二字这样写[N]. 中国青年报, 2011-10-25, 01 版.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361-2.shtm

http://news.nankai.edu.cn/mtnk/system/2011/10/25/000042203.shtml

http://zqb.cyol.com/html/2011-10/25/nw.D110000zgqnb_20111025_6-01.htm

[7] 中国科学院,2002-08-23,解答数学“大问题”——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

https://www.cas.cn/zt/kjzt/sx/200208/t20020823_1711604.shtml

   他说:“我意识到与费马大定理有关的任何事情都会引起太多人的兴趣。你确实不可能很多年都使自己精力集中,除非你的专心不被他人分散,而这一点会因旁观者太多而做不到。”怀尔斯放弃了所有与证明费马大定理无直接关系的工作,任何时候只要可能他就回到家里工作,在家里的顶楼书房里他开始了通过谷山-志村猜想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战斗。

[8] Dana Mackenzie. Mathematics. What in the name of Euclid is going on here? [J]. Science, 2005, 307(5714): 1402-1403.

DOI:  10.1126/science.314.5807.1848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314.5807.1848

The breakthrough

   In fact, Perelman was already well on his way to a solution. In 1995, the 29-year-old St. Petersburg native had returned to Russia after a 3-year sojourn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had met Hamilton and learned about Ricci flow. For the next 7 years, he remained mostly incommunicado. Then, in November 2002, Perelman posted on the Internet the first of three preprints outlining a proposed proof of the geometrization conjecture. To experts, it was immediately clear that Perelman had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突破

   事实上,佩雷尔曼已经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路上做得很好。1995 年,这位 29 岁的圣彼得堡人在美国逗留 3 年后回到俄罗斯,在那里他遇到了汉密尔顿并了解了 Ricci Flow。在接下来的 7 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与世隔绝。然后,在 2002 年 11 月,佩雷尔曼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三个预印本中的第一个,概述了几何化猜想的拟议证明。对于专家来说,佩雷尔曼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9] 泷川进, 翻译编辑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2020-02-21, 【日本的科技政策】(十)“选择与集中”得到的与失去的

https://www.keguanjp.com/kgjp_keji/kgjp_kj_etc/pt20200221000002.html

   身为企业人的诺奖得主吉野在很多场合都强调:“没有失败就绝对不会成功”、“对年轻研究人员来说,至少需要保证10年以上的研究时间,希望能打造一个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愿开展研究的环境”等。

[10] 科学网,2019-05-14,曹则贤:世界上80%的物理学家根本不懂物理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5/426211.shtm

   物理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描述,而描述则需要语言,数学就是物理学最基本的语言。

   曹则贤表示,物理学的众多测算都离不开数学公式,它不仅是物理学的表达语言,很多时候也是物理学发展的结果。“据我发现,真正的数学家都很有能力,可以很轻松地介入物理学研究。例如希尔伯特和贝尔,随手玩玩就可以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鉴定做出最深入的贡献。”

   但是曹则贤认为,反之要求物理学家如数学家一样学习数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说希尔伯特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物理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他知道,物理需要用到很多数学,而那些是物理学家难以掌握的。”

相关链接:

[1] 2021-08-10,[求证] ASML 腾飞的技术原因是什么?【immersion syste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99147.html

[2] 2022-09-14,[惊呆了] 比 Zenas 公理还狠:应废除出版前的同行评议。Prepublication peer review should be abolishe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5299.html

[3] 2021-08-11,[感慨] 芯片历史:真理与人数无关;与同行评议无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99289.html

[4] 2021-08-10,[求证] ASML 腾飞的技术原因是什么?【immersion syste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99147.html

[5] 2022-08-17,[大侠萧峰质问] 谁阻碍了人类科技进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152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热门)[???] 热血沸腾之后,更是“耗尽 耗干”后的无.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6020.html

上一篇:[感慨,搜集] 相关性与因果性:彩色的玉米
下一篇:[新闻] Science 发文:同行评议偏见的定量实证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15 周少祥 尤明庆 王涛 王安良 周忠浩 孙颉 范振英 宁利中 朱晓刚 晏成和 杨学祥 郑永军 许培扬 武夷山 曾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