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40,南德小城卡尔夫
0748,黑塞故居
0756,黑塞纪念馆
0767,黑塞雕像
黑塞家乡与名著《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2/9/1
黑塞(Hermann Hesse)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他生于德国,终于瑞士,为世人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194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德语翻译家杨武能教授选译了他的经典名著《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出版后在中国读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近我到南德旅游,特地造访了黑塞的家乡,这座山清水秀的小城给我留下了鲜活的印象。
家乡卡尔夫
黑塞(Hermann Hesse)的家乡,在德国巴符州首府斯图加特以西30多公里,叫卡尔夫(Calw)。两边山峦夹持,小河流过城市。小城居民2万多,景色优美,古朴宁静。集市广场旁的一座旧式老楼(Haus Schaber),位于17世纪所建的市政厅的正对面,就是他诞生、长大的地方。这是一座桁架结构的房屋,三楼左侧窗子的背后,即黑塞出生的房间,时间是1877年7月2日。
集市广场旁边辟有黑塞纪念馆(Hermann-Hesse-Museum)。在这里游客能够参观许多原件收藏品,如这位作家的手稿、水彩画、黑塞用过的第一台打字机、绘画时坐过的小凳。还有在全世界发行的各种语言、各种版本的黑塞作品。在博物馆的前厅中设有不同主题的不定期展览。另一个房间则设计成书房,让大家有机会去了解黑塞作品或加深认识。
据介绍,在黑塞生活的年代,也就是在他出书的60年里,直到他去世,总共出版了400万册。而他去世之后,先是在美国,继而在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黑塞热”,他的书竟出版了2000万册,全世界的出版量更多。据说黑塞是20世纪国外读者最多的、也是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
小城的尼古拉斯桥上竖立着一座铜像。展现了身着西装手拿帽子的55岁的黑塞——铜像的名字叫做“在停滞与觉醒之间”。这座铜像是2002年——黑塞的125年诞辰时——作为纪念而建的。尼古拉斯桥是卡尔夫市另一个景点。这座哥特式风格的老桥建造于1400年,是黑塞童年时代最钟爱的地方,因此这座桥在他的作品中被多次提及。
黑塞曾到过意大利、印度等不少地方,但他一直同卡尔夫市保持着亲密的感情。他对于家乡的热爱体现在字里行间。黑塞深情地说过:“在所有我知道的城市中,最美丽的城市却是纳戈尔德河旁的卡尔夫,一个很小的、古老的、施瓦本黑森林城市……”
1977年是黑塞诞生一百周年,卡尔夫在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的同时,还召开了一次国际性的黑塞研讨会。此后讨论会便援例定期举行。
作家之路
黑塞出身于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父亲是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黑塞的母亲就生于印度。这使黑塞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这些对黑塞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少年时代的黑塞就梦想有一天成为一名诗人。但是,生活并不是像他想象中的那般具有诗情画意,从15岁起,黑塞不得不遵照父母的旨意进入离家40公里的毛尔布隆修道院(Maulbronn)。这座修道院始建于1147年,宗教改革后改为新教学校,天文学家开普勒和诗人荷尔德林曾在此就读。黑塞在这里的寄宿学校上学,经常看到十字形回廊中1556年建造的喷泉欢快地喷涌,然而对于他而言,这并不是一段愉快的时光,而是充满了痛苦。他在小说《在轮下》中满怀愤怒地回顾了这段经历。当时颇具反叛性的黑塞反对修道院学校严苛的规则与老师。他只在那里待了一年,就逃离了。黑塞在其作品经常融入他本人的经历。其中也包括他在寄宿学校度过的时光。黑塞以前的学校后来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当中,例如《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玛利亚布隆修道院"与《玻璃球游戏》中的"精英学校"。1993年,黑塞曾经就读的毛尔布隆修道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逃离学校后,从1892到1899年,黑塞先后当过学徒工、书店的小伙计,就在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和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就是创作于他在巴塞尔书店当店员的1899年。
1904年,黑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德·卡门青》问世,立刻在德国引起轰动,获得包恩费尔德奖金,奠定了他新近作家的地位,也使黑塞从此成为专业作家。同年他结婚,移居到博登湖畔的一个小村子盖恩豪芬(Gaienhofen),潜心写作长达8年之久,直至动荡的欧洲局势惊破了黑塞的田园之梦。1912年他携全家迁居瑞士,住在伯尔尼一个朋友的故居,1919年又移居瑞士意语区提契诺州的蒙塔尼奥拉(Montagnola),1923年加入瑞士籍。在此一直住到1962年8月9日病逝,享年85岁。
主要作品
黑塞的成名作《彼得·卡门青》是一部用第一人称叙述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发展道路。彼得·卡门青是一个有才能的音乐家,因与冷酷虚伪的社会格格不入,带着绝望的心情返回家乡,在纯朴的人们和大自然中寻求安慰。
1922年黑塞写成《席特哈尔塔》(又译悉达多)。小说以印度为背景,描写出身显贵的婆罗门席特哈尔塔,由于厌恶周围环境,弃家出走,最后成为苦行僧才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小说结尾,表现出浓厚的中国道家思想。黑塞喜欢钻研中国的宗教和哲学,特别是《老子》和《庄子》。当时,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卫礼贤翻译了不少中国经典,正好为黑塞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927年,长篇小说《草原狼》问世。这是黑塞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书中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作家,他反对战争,厌恶虚伪,因而受到社会的冷遇,他感到灵魂深处充满矛盾,就像有着半人半兽性格的草原狼。
晚年黑塞的两部重要著作《东方之行》(1932)和《玻璃球游戏》(1943)是试图从东方和西方的宗教、哲学思想中寻求理想世界。黑塞是热爱东方文化的作家,对中国古代的许多哲人尤为崇拜。在许多著作中赞美孔子、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认为它们的价值对欧洲人来说并不亚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玻璃球游戏》一书更是引用和评述《易经》、《吕氏春秋》和老庄哲学最多的小说。黑塞通过主人公克乃西特之口表达了他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景仰。
下面就要说到黑塞的最精彩的代表作之一《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首译《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ß und Goldmund),发表于1930年,是处于作家中后期交替时的力作,亦是黑塞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两位神学院的学生为主角: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叙述两人分别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欲感官享乐主义的生活经验。这是性格迥异的一对朋友。纳尔齐斯才华过人,有极好的修养,崇尚理性精神,对于神和宗教的事业用心刻苦。而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之后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后来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工作完成后,歌再次外出游历,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这也是一部德语文学中的“艺术家小说”(Künstlerroman),写出了一个雕塑家曲折的成长过程。
这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学著作中的经典之作,杨武能首译,译本19万字。1984年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欢迎,竟成了杨武能仅次于《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格林童话全集》的最受欢迎的译作,特别是高层次读者群即众多文艺界人士的青睐,其中不乏余秋雨等名家。爱好文艺的青年更是喜欢它。著名旅德画家程丛林说,当年他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师生们真是排队等着读这本书的。一位文学编辑,“读罢激动得不行”,先后买了十来本送人。有一年夏天,一位在边远苦寒地区某师范工作的藏族青年带着女友来到重庆歌乐山麓(川外)看望杨武能,给他献上了一条雪白的哈达,就是因为杨武能是《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译者,而这本书给了他人生启示和力量。
这本书多次再版重印,2011年还推出了精装本,纳入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黑塞文集”6卷之中。除《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部经典外,这套“黑塞文集”还包括长篇《在轮下》、《荒原狼》、《玻璃球游戏》以及《婚约——中短篇小说选》和《提契诺之歌——散文、诗与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