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进入企业科研已近8年,然而一事无成,深感愧对青春,收获一段痛的领悟。
企业科研的首要关注点真的是创新吗?这问题看起来匪夷所思,科研不关注创新,那还能关注什么呢?科学的进步不就是建立在前赴后继的创新上吗,哪一个伟大的企业不是因为创新而成功?在回答上面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将战机上被火炮击中的位置进行了统计,最后得出上面的分布情况,圆点表示被击中的位置点,越密集代表此类样本数量越多。然后军方请美国一位统计学家评估,在飞机哪里装防护钢板最有效。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而数学家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数学家的理由如下:“飞机各个部位被击中的概率其实是基本相同的,在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这个案例后来衍生出一个词“幸存者偏差”,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死人不会说话。
是的,我们今天听说了很多伟大的科技公司,通过创新成为领域霸主的故事,不论是现在的新秀特斯拉还是老牌苹果等公司,但如果仔细去思考下,究竟是因为创新成就了这些公司还是说是这些公司的成功,让他们的创新故事变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商业教案。你是否想过“那些在竞争中被他们所打败的公司难道就没有创新吗?”当然不是,估计绝大多数公司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创新,既然大家都是在创新,凭什么认为创新是科技企业的首要关键?难道成功者的创新是创新,失败者的创新就不是创新?把时间轴回溯到各家公司竞争市场的时候,当各家把自己的创新产品推出来的时候,肯定都是信心满满的,没有人会犯逻辑性的错误,只是最终市场往往只给少数创新方案买单。因此,简单的认为创新是科技企业的首要关键是一种后知后觉的印象。哪怕就拿我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胶卷公司——柯达为例,数码相机技术的兴起和席卷,最终让他退出市场的舞台,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全世界第一款数码相机由柯达的相机工程师在1975年发明,但高层对市场形势的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一手好牌烂在手里却没有机会能打出去,他的失败恰恰不能归于创新。
在我们这个创新焦虑的时代里,社会上到处在宣扬创新,关键领域突破,基础研究投入等等概念。以至于给人一种感觉:你只要创新了,大概率就会成功;你创新的越多,你越有机会成功。创新在科技企业成功中的所占比例被放大了,并且目前学术圈中为创新而创新的氛围,有在企业中扩散的迹象。创新这个概念开始僵化,好像要变成一种标准答案一般,但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理论上变化发展的市场中的各个企业,没有不创新的,非要把技术科研上的创新才认证为创新其实是狭隘的。现实情况里,想想也是,如果创新是首要关键,那么大学里的教授都要成为科技企业创始人了。大家经常把华为持续投入研发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故事作为案例,但反过来想想,中国有多少家投入高额经费搞研发的企业,一两个成功的案例,恰恰说明研发之于企业成功的相关性并没有你看到的那么大。
那么,创新如果不是科技企业的首要关注点,科技企业的首要关注点应该是什么呢?这里我们要找的关注点,就好像是航行的指南针,创新这个概念本身具有滑头的属性,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效创新”!而这个“有效”来自于市场的确认,其实是滞后的。有点像金融领域的“未来函数”,昨天你所见到的底部,在今天价格创新低后就不再是底部,等你回头看,函数提醒你昨天不是底,今天才是底,而你也大概明白了,总有一个底会被它蒙对的。当然,大量经济学家也是如此,所以这些个对象统统不能作为首要参考。我认为首要关注点更应该偏向于方法论,而不是对象或者教条。例如:改革开放是对发展方法的选择,放弃看的见的教条或主义,这是邓小平的智慧。东方的文化在成就标准答案的过程中,带来了秩序,但也逐渐失去活力;西方的文化在坚持方法,激辩对错的过程中,留下了不确定,但也给科学留下了沃土。
就目前愚见,科技企业的首要关注点是从科研到市场需求或客户体验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研发、工艺、设备、供应链管理、运营等内部环节像磁铁一般吸引向市场需求或客户体验,保持高度一致,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在研发或工艺的某些模块上,脑洞大开,自我感觉良好,但在链条的最终却完全无法顾及客户的利益。这种一致性既是普通公司当然也是科技企业谋求生存下来的重要指引。
为什么会得出这种认知?这既来自于苹果公司的案例,也来自于很多国内企业的生存现实。作为科技企业领头的苹果,在乔布斯时代,苹果投2%在研发,微软投多少?IBM投多少?他们都超过10%,他们讥笑苹果没有创新。而乔布斯说,“那是因为你们效率太低了。”他之所以有底气这么说,不是因为他本人产品开发天赋异禀,而是得益于苹果软硬合一的研发架构,这在后来库克执掌之后的几年中看的更清晰。苹果自芯片研发阶段初始,团队就与软硬件,甚至是影像团队紧密合作,给芯片团队明确的目标,之后协同工作,基本能解决终端与芯片不匹配问题,同时通过芯片+系统等多种方式,优化芯片的能耗比。不同于过去三星在芯片上的硬投入、谷歌在系统上的软投入,可以说苹果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为了芯片本身,而是为最终的体验和使用场景,甚至某个具体功能而优化。因此,我认为这种研发、设备、产品、客户需求导向的一体化是赋予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毕竟,任何行业里革命性的创新就那么一两项,但属于这个行业的公司何止一两家,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就是这种自内到外的一体化,更高的效率是科技企业生存的第一保障。
陈武峰 博士 2022.7.2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