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贻琦先生有云: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在当今中国的大学“多快好省”“跑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而遭遇尴尬时,这种大师论尤为盛行。在评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差距时,这种大师论蜕变成为大学管理者不作为、中国大学生不成器的幌子,那些所谓为中国高等教育“痛心疾首”者动不动就感叹:中国不缺一流的学生,缺少的是一流的学者。大学生们更是悻悻:不是我们不成器,是我们的老师太差了。的确是这样么?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振兴光靠“大师”来扛,他们承受的了么?
没错,大师是一个大学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脊梁,但是有了大师,中国的高等教育果真就能振兴么?
在一个一切向“钱”看文化价值观充斥的校园里,在一群嗅着“钱”途往前拱的学生里,即使有那么一打爱因斯坦、一群牛顿,他们能够振兴这个所谓的“大学”吗?
在一群“实用至上”、“庸俗至上”、“流行万岁”、“自我万岁”的大学生群体里,如果王国维、冯友兰能够重现世间,他们又能够把他们感化、培养成世界一流的人才么?
试问几万万中国学子,还有谁对做学问尚存近乎虔诚的挚爱,试问谁还存有“为生民请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在抱怨缺乏大师时,关键是大学生自己在做什么?又做了什么?
光靠大师扛不起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振兴,更何况没有真正的“大学生”,又何来大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