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唯心,在哲学领域发生语言学转向前,是此消彼长,各执一端的。按照古希腊哲学的理性反思,经由中世纪近现代意义的大学产生直到近现代科学的经验预言,唯物与唯心限于一元论的两极之争,外加身心二元论,他们都发展到各自的尽头,再争下去意义已不大了。
尽管如此,在西方哲学体系里,主体间性结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更容易判断许多之前仅仅只从主体性和前主体性而难以抉择的问题。再纠缠于心物二分的观点,似乎已没有必要了。
因为,只要是人,无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都不能摆脱主观自我心理认识的局限,即使是各个时代的学术带头人或某方面领域知识经验乃至理性思考方面的集大成者也不例外。尽管如此,像康德这样的划时代的哲学家,黑格尔那样的整分合体系的建构者,都是其所在领域的标杆性学者。普通学者都难以相提并论,而普罗大众就与之没有可比性了。加之,唯物与唯心原本就是翻译错误。怎么还能继续用来做判断依据呢?
要想清楚这类问题究竟其错误出在哪里?还需系统地回顾人类思想发展和认识认知能力发展潜力的一个又一个的瓶颈之所在。
附图给出了古今中外人类认知发展的几个巨大里程碑及其留下的痕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