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4月11日,本人在深圳中学主讲的全市性大型公开课《荷花淀》,由于创造了一种与传统小说教学不同的新的小说教学范式,因此在语文界产生很大影响,虽然反响中赞弹皆有,但喜欢这堂课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更多一些。周敏博士是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湖南师大国培班负责人,她比较喜欢我的《荷花淀》一课,这是她和湖南师大另一位作者共同撰写的研究我的《荷花淀》课例的论文,转录于《少堂志林》,立此存照。
“语文味”课堂:新“三味书屋”妙解
——以程少堂老师《荷花淀》为例
湖南师大文学院 周敏;程馨叩
(《湖南教育(中)》2015年第5期)
从2000年语文味理念的酝酿、萌发到大胆创新实践探索,最后形成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和语文味教学流派,“语文味”学术概念被我国语文教师口头和网络媒体广泛传播,“语文味”理念被语文教师逐渐渗透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学反思和评价不断探索其真正内涵。
何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程老师是“语文味”的提出者和首倡者,自然他对“语文味”的界定是规范的、权威的。但如何深入浅出地领会语文味,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去体验。
本文通过浅析程少堂老师《荷花淀》一课的教学,从“语文味”课堂的特色解析中构建出语文课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现代的新“三味书屋”:立足文本文字——充盈“书”香,彰显“书屋”的特色——巧蕴“三味”,以便语文教师能够更精准地把握“语文味”课堂的精髓,提升语文的教学境界。
一、语文课堂应充盈“书”香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是语文教学质量的可靠参照,是学生全面发展智能的有力工具。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要紧扣教材文本,做到“以本为本”。
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脚踏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本本身,凸显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原语文课本应有的面目,使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是极为必要的。因此,“语文味”课堂要以书为本,做到以下两点。
1.以课文文本为准入,又使文本变化多端
程少堂老师在《荷花淀》一课中,成功导入课文后让同学们反复齐读前三段的景物描写,之后将前三段改写成诗行: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教师找一位有朗读天赋的女学生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这样就能让学生自然深刻地感受作者的笔调和文本的文化内涵。程少堂老师不仅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时以课本为主,带领学生细读细品,而且他还将课文内容更改、变化,使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品味文字情感,品味中国文化。例如,程少堂老师在讲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关系时,将水生女人对水生说的“怎么了,你?”改成“怎么了?”或“你怎么了?”,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感受文字变化所隐含的情感关系。这种对课文文本的关注和重视,使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细细品味,充分体现语文文本的重要意义。
2.以课文本身为参照,增添新书新文作比较
“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只有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本,立足文本,才能找回语文课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的日标有:学生要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如何能让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多读书,读好书,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读书建议和清晰的阅读书目。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立足课文文本,增添新文新书作比较,既用比较法精读品读了课文,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确要读的文章和书籍,这将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程少堂老师的课借用《诗经》中的“蒹葭”,讲芦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高尔基的《海燕》为切入点,来对比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入《向死而生》这本书,来解说中国文化中人与自我心灵的关系;带着海德格尔的《人,诗意的栖居》这本书,告诉学生只有“天人合一”的和谐才能诗意地生活;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布置一个研究性课题的作业:《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显然,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丰富了语文课堂,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语文课堂应巧蕴“三昧”
说到语文课的“三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为此出版过一本书《好课三味》,书中提到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具备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笔者认为,程少堂老师提出的“语文味”课堂,同样具备三味:生活味、文化味、情思味。
1.生活味
语文学科的学习首先是要直接或间接地满足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需要,包括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因而语文学科基本性质为工具性。这一基本性质为“语文味”课堂提出了语文课要与生活相融相合的要求和标准,生活味是语文课堂的首要特色。
语文教学不仅不能和生活脱离关系,而且二者的关系还要亲密无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只有在教学中引入生活、解释生活、充满生活味,才能为语文的高效课堂创造可能陛,才能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一课就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一上课教师便给学生抛出一个需要用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来解答的问题,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看过的电影电视和报刊来分析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思维立马被激活,大家纷纷举例说明。程少堂老师也积极参与举例,引导学生概括答案,并成功导入新课的学习。整个课堂的提问举例、表扬反馈中都散发着浓浓的生活味。程少堂老师的语文课运用生活,渗透生活,感悟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生活、体会课文、增加知识、陶冶情趣。
2.文化味
语文固然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但作为工具的语文一经掌握使用和学习传承,自然而然就会留下文化的烙印和沉淀了的文化精华,所以,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是人文性。这一学科性质使语文学科担负着传承经典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语文味的课堂,重点是要有文化味。语文味理念从外延深入到内涵,追求的是有特色的“文化语文”风貌。这一创新为语文课程改革另辟蹊径,使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渗入学生认知,提高学生素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把文化味比作一股清风,把学生比作园丁栽培的树叶,那么文化自然就随风潜入“叶”了。
《荷花淀》一课中,程少堂老师以文化为底色,将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文化,课堂从中西文化对比人手,引出课题: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整堂课抓住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三重关系,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用“文化味”熏陶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3.情思味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具有思想感情的实际效应。文字表声音,声音达情思。有了情思,才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才需要文字。情思为声音的源泉,而文字为声音的符号。学生之所以需要学习语文,教师之所以要教授学生语文,一个是要熏陶学生的情思,丰富思想情感,另一个就在于使学生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包括把握好声音的传达和文字的记述。因此,语文课需要有情思味,“语文味”课堂更离不开情思味的感染。
程少堂老师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点,把情思味带入了课堂。对于新知识的导入,程少堂老师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引导性问题来启发学生,再通过学生的举例说明、老师的反馈总结,使学生感受感情、感受文化、感受课文,同时学会从生活中感受情感,到生活中表达情感。
情思的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因为情思不仅是学生表达写作的源头,也是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应有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只有让情思味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才会极大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和肢体行动表现),健全学生人格。
以语文味为核心的教学新流派如今已经形成,书香与三味的共同催化,使得这种新兴模式散发出独有的内涵。笔者相信,充盈书香,巧蕴三味,语文味课堂定能成为教改前沿的新三味书屋。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文学院)
2021/01/2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