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参考了一位哈佛教授的书,联想到当年带学生去哈佛访问时的真实故事,依然很有意义,值得分享。
那是N年前的冬天,带了一队北大学生去美国东部访问,到哈佛访问时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北大数学学院毕业的校友,在哈佛的生物系做教授,学生在这位学长位于哈佛科学大楼的办公室里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哈佛大学教授?
教授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要想成为哈佛大学教授,不是你写了几本书,而是有人为你写了几本书!
记得当时,我们是都惊掉了下巴的!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不是你做出了什么样的自诩高雅的科研贡献,而是你的贡献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这个社会!
哈佛教授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他和他的同事都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怎样,而在意的是做出影响和改变世界的成果。
无独有偶,他们隔壁的MIT(麻省理工学院)也有这样的底气,记得有一次我去访问当时任MIT机械系主任的陈刚教授(他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是我的学长):
陈刚,你们系里的教授怎么管啊?
陈刚哈哈大笑:
我根本不需要管!系里一共70多个教授,其中30多个都是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其他人也都是这个水平或者在接近这样水平的路上(指那些青年助理教授),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我根本不需要管,我这个系主任的任务就是负责找钱、招来更好的人!
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呢?!哦,原来它像极了我20年前第一次去Caltech(加州理工学院)时在他们的教授餐厅(Faculty Club)吃饭时跟一位我行业里很牛的教授的对话:
**教授,您在这里算是很牛的吧?!(要知道,那时候我认识的行业牛人也就这么几个,而且他是做出了行业里第一个标志性成果每每被提起的人!)
没想打那位十分健谈的教授竟然有些错愕,他稍顿了一下,跟我说:
怎么说呢?你看看咱们隔壁这一桌吧?那位是**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旁边那一位是**年的化学奖获得者,还有那一桌上那几位,他是***发明人,他是***开创者……在这里一共300个教授,活着的诺贝尔奖还有大概20位……我要早知道做咱们这一行得不了诺贝尔奖我早就不学了啊!
虽然是有些夸张的玩笑话,可是他当时的表情我至今都记得,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来自周围同事的Peer Pressure:
周围有那么多的牛人,你拼命努力才能不被淘汰啊!
良性循环的氛围,不是靠各种考核和指标硬压出来的,而是靠人、周围足够多非常优秀的人一起逐渐形成的,我们这些年的人才引进政策逐渐在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多优秀而且努力的年青人的加盟,正在改变着我们科研院所的生态,应该更多一些这样的新鲜空气,风气就会更快好转起来,如果哪一天,我们也都达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那种状态,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也就越来越近了。
从今天起有个梦想,努力工作,希望早日做出重要贡献,不仅自己可以写书,也让别人为自己写书,不仅用汉语写,也希望有其他国家的人用他们的文字写,那个时候,咱就可以傲娇地说:咱是来自世界一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界一流教授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