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崇敬科圣:南阳张衡博物馆

已有 6631 次阅读 2019-12-6 04:48 |个人分类:中国名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南阳, 张衡, 张衡博物馆

 

0280张衡博物馆大门

0278张衡博物馆门前广场与汉阙

0289博物馆神道

0292张衡塑像前留影

0363享堂内景

0371参观陈列

0295张衡墓园

0305严济慈题词

0314神道碑

0315张衡画像

0328浑天仪模型,东京赋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12/3

人们都知道东汉大科学家张衡,知道他是河南南阳人,因此我一到南阳,就想参观与之有关的遗迹。打听了一下,南阳是有张衡墓园和张衡博物馆,但不在市内,而是在北郊的石桥镇小石桥村,距市区还有30多公里,于是早饭后就乘郊区公交前往。

到了!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个小广场。左右相望,立着一对高大雄伟的汉阙。汉阙为砖石结构,上覆重檐屋顶,阙身上部装饰有斗拱和凤鸟。

广场正面朝北,看到一个传统式样的三间坡顶门房,厚重的大门上方高悬“张衡博物馆”几个大字,两边柱上对联:“穷天究地通百家名昭日月,善赋能诗贯六艺誉满乾坤”,这是对张衡的赞颂。门房两侧红墙,各连着七间房屋,顶部各建望楼一座,东西对称,颇为壮观。

进入博物馆大门,迎面是一条宽阔大道。一座石碑上写着碑文:汉尚书令张公神道。原来这条大道就是拜谒张衡墓的神道,难怪两旁都是排列有序的石马、石羊、石兽、石像生,这表示对张衡作为大臣的崇敬。神道两侧,还培植有很大的园林,园内松柏长青,并置放着巨大的地动仪和浑天仪模型,令人想起张衡的发明和科学贡献。

神道尽头,高高台基上坐落着享堂,堂前耸立着张衡站立的塑像,身着汉服,似乎正在思索。堂内中央是张衡的坐像,身后仿竹简红壁上,书写着张衡的传世名作《南都赋》,用他对家乡的赞颂,作为背景。

享殿内四围墙壁,悬挂一块块壁板,用图文介绍张衡的事迹。通过介绍才知道,张衡不仅是大科学家、发明家,而且是名载中国文学史册的大文学家。

第一块壁板,标题为“诞生西鄂”。文中说:公元78年(东汉章帝建初三年),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张衡(字平子)诞生于南阳西鄂(今石桥镇)。当时,南阳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起兵于此,故有“南都”“帝乡”之称,经济文化发达,是东汉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张衡祖父曾追随刘秀起兵,屡立战功,曾任蜀郡、渔阳太守,但他为官清廉,积蓄有限,去世后家境日渐衰落。显赫的家世,清贫的生活,使张衡少年时代就懂得发奋读书,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第二块壁板,标题为“游学求志”。公元93年(和帝永元五年),16岁的张衡离开家乡,踏上了游历名都大川、到长安洛阳一带访师交友、入太学读书的求学之路。六年的游学经历,使张衡的视野大为开阔,思想更加成熟,达到了“通五经、贯六艺”的境地,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块壁板,标题为“佐国惠民”。公元100年(和帝永元十二年),张衡任南阳郡主簿,作为幕僚辅佐太守修水利,推广铁农具,发展教育,使南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张衡被征召入京,拜郎中(起草文书的官),后任太史令。公元136年(顺帝永和元年),张衡到河间任相。任上整治法度,惩办豪强,清理冤狱,使河间“上下肃然”,深受百姓颂赞。两年后,回京任职尚书。公元139年(和帝永元四年),张衡辞世于洛阳,享年62岁,最后归葬家乡。

堂内还有其他壁板,如“探奥究天”,“浑仪观象”,“精仪侧震”,“奇技伟艺”等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和重大发明。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曾两度担任管理天文事务的太史令,主持灵台(皇家天文台)工作前后达14年,其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大多在这一期间完成,尤其以天文学的研究和贡献最为突出。他撰写了两本天文学著作,其中《灵宪》解释了四季变化、月球盈亏和日食的道理。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月食的发生,还画有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共有2500颗恒星。在《浑天仪图注》里,张衡记载了自己测定的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与现代所测几乎相同。张衡是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的代表,认为宇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没有极限,他的天体演化思想坚持以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来说明问题,对当时流行的谶(chen)纬迷信和神创说是有力的批判。

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张衡成功研制了漏水转浑天仪,这在《晋书·天文志》中有记载。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天文仪器,类似于现在的天球仪。这台仪器的主体是一个大空心圆球,上面布满了星辰,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圈下面,另一半显露在地平圈上,就像人们看到的天穹一样。仪器靠漏壶流水的力量推动齿轮系,带动铜球(浑象)缓慢地运转着,一天旋转一圈。到了晚上,人们从仪器上可以看到星辰的起落,和实际天象完全相同。仪器的表演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在地震学方面,张衡在阳嘉元年(132)发明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卷五十九做了记载。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有一天,仪器突然动作,一枚铜球从仪器上的一条龙嘴里吐落出来,掉落到下面准备承接的铜制蟾蜍口中,发出很大的声响,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从此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可惜张衡地动仪已失传,其内部结构,史书记载过于简略,今天仍然不能详知其结构。此外据传张衡还制造过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等。

数学方面,张衡著有《算罔论》,今已失传。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730/232(3.1466)与10的开方值(3.1622)之间,这一成果虽然稍有误差,但比欧洲早1300多年。

张衡还是文学家,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壁板“文坛华章”和“汉赋极轨”,就介绍张衡的文学成就。《二京赋》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的精品。它包括《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西京赋》描写了长安奢华无度的糜烂生活,《东京赋》描写了洛阳的俭约之德,礼仪之盛以为对比,歌颂东汉。其文字典雅,取材翔实,张衡在为祖国地大物博繁荣昌盛感到自豪的同时,道出了黎民百姓的痛苦和怨恨。全文饱含着浓厚的恤民气息,充斥着严厉的警告之语。《二京赋》被誉为汉赋“长篇之极轨”,把汉赋推向了高峰。此外,他还创作了《南都赋》,以饱满热烈的感情,抒发了一个家乡赤子热爱南阳、赞美南阳的炽热情怀,时人争相传阅。在《后汉书》中还全文收录了张衡的《应间》(即《应闲赋》)和《思玄赋》。此外张衡的《四愁诗》也很有名,对后世七言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壁板“磊落焕炳”则介绍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他曾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多),而耻智之不博”,其精神令人敬佩。

最后,用壁板“享誉中外”、“名炳星月”记录人们对张衡的赞颂和评价。其中东汉崔瑷评价:“君天子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是以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mou,等同)造化;瓌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煥炳,与神合契”。张衡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郭沫若评价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地震学的鼻祖则是出自中国,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卓越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张衡的贡献。”

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后来还把一个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张衡真是“名炳星月”。

瞻仰过享堂,中轴线前方就是张衡墓园,砖砌圆洞门前有对联“素月清风凭古墓,苍松翠柏留公魂”,前面一对石狮守护。两侧还有碑楼各一,墓碑分别为明嘉靖、清光绪年间所立,现均用木栅栏保护起来。

进入圆洞门,就看到了砖围的高大墓冢,高8米,周长79米,四周环砌青砖八棱形花墙。墓上青草覆盖,周围松柏簇拥。墓前有石碑,镌刻着“汉尚书张公墓”。墓前还有石供桌,供后人摆放祭品怀念。

张衡墓附近,还有不少现代学者纪念张衡的碑刻。如原中科院副院长、物理学家严济慈(1901-1996)题词:“精仪揭天地,科圣著千秋”;原科学院院长、化学家卢嘉锡(1915-2001)题“张衡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巍丰碑”。其他如“两汉第一文化伟人”,“文章泰斗,科学先驱”,“科学测震第一人”等等,彰显张衡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博物馆碑廊介绍自古以来一些举世瞩目的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天文学家,如甘德、石申、落下闳、召信臣、蔡伦、刘徽、马钧、郦道元、祖冲之、一行、贾思勰、苏颂、毕升、杨辉、沈括、李诫、郭守敬、黄道婆、宋应星、徐霞客、徐光启,乃至陈景润、邓稼先、华罗庚、吴大猷、李四光、竺可桢。在中国历史上,对科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是造成几百年来中国科技长期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今天我们要以先贤为榜样,奋起直追,赶超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208962.html

上一篇:南阳医圣祠,纪念张仲景
下一篇:顾炎武故居
收藏 IP: 77.0.120.*| 热度|

2 马德义 韦四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