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42顾炎武故居大门
0344故居厅堂
0350贻安堂
0354住宅堂楼
0355读书楼
0360慈母阁
0378顾炎武事迹陈列
0385顾炎武塑像留影
0367顾炎武之墓
0372亭林祠堂
0368亭林祠大门
0336千灯镇
0338江南水乡千灯镇?xml:namespace>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11/30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思想家、史地学家,也是一位旅行家,他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为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名著。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又称亭林先生。昆山城西北隅辟有亭林园,立着他的塑像,城南20多公里的千灯镇(旧名千墩)坐落着他的故居。
如今,顾炎武故居是江南水乡千灯镇的压轴景点。景区占地60亩,包括三部分:顾炎武故居、顾园(顾炎武纪念馆)、亭林祠堂及墓地。
顾炎武故居朝东落西,面临千灯浦,为五进古色古香明清建筑,自东而西,沿河水墙门为第一进。沿街的前门、八字照墙和中墙门为第二进。第三进为轿厅(清厅)。第四进为正厅(明厅、楠木厅)是明代雕梁画栋“贻安堂”。第五进四开间为住宅楼,是顾炎武父母生活住所,顾炎武即诞生于此楼北次间,北侧有备弄走廊贯通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连,后与亭林祠墓及顾园相连。故居再现了顾炎武的家居生活、读书的场景,各厅内陈列顾炎武的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后人对他及其作品的评价。
顾园位于故居西侧,是依据史料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具有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游览区。园内假山池湖,亭台楼阁,曲水环绕,绿树红花,掩映着致用阁、思宜园、颂橘轩、船舫、秀石虬松庄、三徐居、秋山亭、明耻亭、慈母阁、贵廉园和碑廊等景点。各景点以顾炎武事迹、著作、影像、语录、塑像的形式呈现顾炎武的爱国精神、勤廉、治学等思想。
亭林祠堂在南面,现祠堂为广东学者、孔教会主持人梁鼎芬(1859-1919)1914年出资,委托顾炎武第十二世孙顾子玉修建。祠堂有门楼及房屋三间,中堂、东厢房及西厢房,祠堂后面是亭林墓。墓碑上刻着“顾先生亭林暨配王硕人合墓”。周围有石栏,四边簇拥着长青的苍松翠柏,迎着风雨亭亭挺立,象征顾炎武为人耿介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生于此地。他的嗣母王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经常给幼年的顾炎武讲述中的爱国故事。顾炎武10岁已开始阅读《史记》;次年读300万字巨著《资治通鉴》,只用了3年读完,而且抄了一遍。14岁考上秀才。
顾炎武对空洞的八股文不感兴趣,26岁仍未考中举人,毅然抛弃科举这条路,发奋读书,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的学问。他认真读了历代史书和全国州县志书,乃至实录 、方志及奏疏、文集、邸报等,分类辑录了大量材料,学问更加扎实。顾炎武曾参加学术组织复社,结交了许多朋友。1644年起他投身抗清活动,后来抗清斗争失败,长期过着清苦的亡命生活。
清顺治十四年(1657),44岁的顾炎武决心到北方游历,考览全国山川形势。这以后的20多年,他不辞劳苦,奔走于黄河流域5省,行程几万里,做了许多实际调查的工作。出行时“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见全祖望《顾亭林先生神道表》)。顾炎武对金石刻辞尤感兴趣,认为金石刻辞可以和书本材料互相印证,补充书本材料的不足。晚年他定居于陕西华阴,潜心治学。他一生著书立说,写下60多种书籍,达500多卷,1200多万字。其中如《日知录》32卷,为札记性和考据性的笔记文,涉及多方面知识,有不少创见,是他一生治学的结晶。就是在此书,他首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顾炎武还著有《历代帝王宅京记》《音学五书》《亭林文集》等书。
然而顾炎武篇幅最大的作品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共120卷,200万字,堪称巨著。所用材料“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几阅志书一千余部。” 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了实地考察,以正得失。这是一部资料性较强的经济军事地理学专著,首为舆地山川总论,次分省(两直隶十三省)论述地理形势等,并录有西域、交趾及海外诸国。重点在于国计民生,概分兵防、赋税、水利三部分,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书中搜集了许多相关记载,对研究全国各地的农田,赋役、水利、屯田、盐法、矿产、交通、兵防、关隘等情况很有价值。顾炎武从26岁开始写作此书,花了23年(1639-1662)才完成。完成后又反复修改,到晚年作序时仍没有定稿刊刻。因此内容编次不够统一,辑录论点也多异同,这是该书的不足之处。
编书所用的材料中,辑出有关各地沿革、建置、山川、名胜等资料,则另编为《肇域志》。《肇域志》不分卷,约200万字,可惜是未定稿,内容重复、脱讹、错简颇多,并缺3省。两书若相互参证,方可互得益彰。
顾炎武非常重视实地调查考察,重视第一手材料,有着深入细致的治学方法。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接触了丰富的事物,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在亲见亲闻的基础上,结合书本的记载,加以分析研究而成,是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结晶。
顾炎武对自己的著述极其慎重,不急于成书,不躁于求名。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起敬。在治学方面,顾炎武提倡用“采铜于山”的办法,从博览群书中,从实地调查中,搜集原始的即第一手材料,然后进行整理编排,鉴别真伪,选择提炼,拿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另一种是“废铜铸钱”的办法,搬抄别人的第二手材料,甚至剽窃前人的成果,略加改编,据为己有,用这办法铸出来的钱必定是废钱,应坚决反对。
1682年顾炎武在山西曲沃考察时去世,虚岁七十。遗体归葬昆山故里。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水利河漕、兵农田赋、经史百家以及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实学,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被誉为明清学问有根柢第一人。终其一生,皆以“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为怀,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激励着世代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