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陋见:中文期刊的出路
曾荣昌
【前言】自去年12月份来,我受邀参加了三个国际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海南海口)、《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JMST,IF5.04)(江苏南京)和《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JMA,IF4.523)(陕西西安)编委会、优秀论文和审稿人表彰会。虽不是前两个期刊编委,但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优秀论文三篇,获得特等、一等和二等奖和优秀审稿人;获得JMST、金属学报(英文版)优秀论文4篇和优秀审稿人。今年4月加盟Heliyon (Elsevier)编委,8月加入JMA(Elsevier,KeAi) 编委。9月被评为Publons材料学和交叉领域顶级审稿专家。为《航空材料学报》(2019年第一期)组织专题一次。
日前,连续参加两个中文核心期刊编委会表彰与研讨会。一个是本校《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另一个是2019年10月9日在重庆举办的《表面技术》编委会研讨会。凑巧的是,本人获两刊优秀编委奖。
周克崧院士、主编吴护林亲临《表面技术》编委会会场
两年内课题组分别为两期刊撰写了一、两篇论文。各刊有一篇综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周东华副校长领导的新编委会支持下,进步很快,今年已进北大核心期刊。《表面技术》则从核心刊物,2018年进入EI收录。它是材料表面领域少数几本EI收录的中文期刊。
《表面技术》编委会主任张营营作总结发言
近年来,在国家期刊战略支持下,国内期刊人普遍充满着激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信心满满。为期刊快速发展,多数编辑部都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1)联系专家,组织专题;(2)邀请专家发表综述论文;(3)向读者群定向推送论文;(4)建设审稿专家库等;(5)走访专家及课题组;(6)联系海外华人学者,加盟编委会。
本文中文刊特指自然科学刊。中文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涉及(1)服务学科及专业领域特色;(2)基础学科空心化,主要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顶尖期刊;(3)编辑从业余兼职到职业化角色转变;(4)从分散型、作坊式编辑部到合作型共享大平台建设,(5)国际化视眼、对策与局限性;(6)编、审、作、读者群关系良性互动;(7)经费来源、支持强度和持续性。
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可能在以下方面:(1)体制上,上千的期刊编辑部分散于各单位,专业化发展受限;(2)编辑专业素质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科学高速发展的需求;(3)编委会队伍的平民化。一线科学家可能不那么有名,却是科研核心骨干;(4)中文文本格式不能充分满足国际化要求;(5)现行评价制度限制了高水平论文在中文刊的发表;(6)引文评价。目前评价体系似乎唯SCI被引,中文被引被忽视,没有纳入引文评价体系;(7)发文速度。中文刊发文程序流转上,可能需要优化。
可能的对策:(1)科研文化建设。人才和学科评价体系与政策应鼓励在中文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中文论文内涵建设。提高论文科学性和可读性,加强论文前言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讨论。少发数据型、实验报告型论文;(3)增加摘要长度。特别是英文摘要,可增加到一个版面,满足国际化读者需求;(4)对重要工作可邀请专家进行专门中英文双语评述;(5)扩大编审队伍,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高素质人力资源;(6)中文论文的开放获取。目前许多中文论文不能自由获取,既然作者付了版面费,论文应当在互联网上可免费下载;(7)省级、国家级项目结题验收总结报告,可引导或要求发表在中文期刊;(8)发表绿色通道。对于重要发现,重大创新性工作,3-5天实现在线发表。
链接:
写作于2019年10月15日傍晚青岛-北京航班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