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z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czeng

博文

桂桂的日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已有 642 次阅读 2024-12-20 22:47 |个人分类:遇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桂桂简介】:桂桂是来自东北的女生,全名叫孙桂英,嫁到湖南益阳周立波故居清溪村。鉴于其出生背景,更能理解迟子建的著作,被市委组织部长亲自指定为迟子建清溪书屋管理员。2024年2月22日和11月24日先后接受央视13频道采访和出镜1频道新闻联播节目:《书香进山乡》、《书香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和教科频道《读书》节目。另外,还出镜2024年4月8日播出的湖南卫视芒果TV视频号《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公众号《桂芯漫笔》发表了其13篇日记。为做好此份工作,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她虚心求教,体现了新时代农村青年积极向上的风貌。

孙桂英.jpg

 桂桂的来信:

 尊敬的曾教授,您好!我是清溪村迟子建清溪书屋管理员。北京大学曹文轩老师来的时候有幸加了您微信,我非常敬仰您在文学领域的深厚造诣。我写了几篇文章,我深知自己的写作水平尚待提高,因此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宝贵指导,此外,我也想请教您关于文章投稿发表的建议,希望能找到适合我投稿的刊物,看您是否方便?期待您的回复,不胜感激!

 这份工作接触的都是一群正能量的人,有一些灵魂的碰撞,还有就是接受央视或者其他媒体的采访。我需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也有做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说精进讲解词,考普通话等级证等。

 下面五篇日记,当我再次阅读时,感觉到从文字中散发出泥土的芬芳。经过作者同意,与大家分享。

 

(一)太姥

 

 在黑龙江那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夕阳总是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姿态,缓缓沉入地平线,将天边染成一片绚烂的金黄。在这片充满东北风情的大地上,住着一位小脚老太太,我的太姥。

 我喜欢我的太姥,一位小脚老太太。

 从10岁开始我一直在姥姥家生活,只有每周末和寒暑假回自己家同父母团聚。所以同外婆一起生活的时间很长很长……

 我母亲的外婆也在,我母亲的外婆是一位小脚的老太太,我管她叫太姥。

 我从小就与太姥有着不解之缘。每天放学,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回到那个充满东北乡土气息的小院,与太姥共度一段温馨的时光。太姥总是用她那满是皱纹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眼中满是慈爱的拿出她提前给我准备的小零食。

 太姥年轻的时候有过缠足的经历,尽管家里人心疼她,不舍她哭闹,也被缠了一段时间,脚趾呈不规则形状压在脚板下,比我们常人的脚短脚趾那么长。

 长时间的缠脚,太姥的脚趾是紧紧地裹在一起,踩在脚底,形成一个几乎扁平的形状,但她的脚掌是没有被缠变形。即使这样也使得她在走路时身体一晃一晃,两条手臂还会一摆一摆的。

 我很好奇太姥走路姿势怎么这么怪,经常跟在后面偷看太老走路。

 太姥,一个经历了岁月风霜,却依然保持着那份温和与慈祥的老人。脚步虽然因缠足而变得蹒跚,但每一步都踏出了东北人的坚韧与不屈。她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而亲切。

 写作业的空暇,看着太姥洗假牙,也是一段永远在记忆深处的回忆。

 每次看到太姥把牙齿从口腔里取出来,她的口腔一下子就扁了,像个瘪下去的麻布口袋,满脸的皱纹倍显老态,也是一件神奇的事。

 在夕阳的余晖下,太姥坐在自家的炕上,轻轻地将假牙从嘴里取出,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准备好的小碗里,她拿起一旁的牙刷,挤上牙膏,开始仔细地清洗假牙。

 她连每一个凹槽、每一个缝隙都不放过。她轻轻地刷洗着,那个时候我觉得她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牙膏的泡沫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洗完后,她把假牙放在一块干净的布上晾干。

 在这个过程中,太姥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慈祥的笑容。夕阳渐渐落下,太姥将假牙重新放回口中,干瘪的麻布口袋一下子又鼓起来了,太姥又可以重新品尝她爱吃的那些东北炖菜,炖的烂熟的猪肉、白菜、土豆,仿佛都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和家的温暖。

 太姥和她的假牙,就像东北大地上的风土人情一样,简单而质朴,却又充满了生命的韧性和力量。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东北人的坚韧与乐观,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如今,虽然太姥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笑容、她那神奇的假牙,以及那段充满东北特色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每当夕阳西下,我都会想起太姥,想起那段与她共度的温馨时光,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思念。

 

(二)记忆中的东北风味

 

 我,一个清溪村的“东北媳妇”。跨越三千多公里的距离,从黑龙江远嫁至此,已逾二十载春秋。当年那个青涩的我,怀揣着对未知生活的憧憬与勇气,踏入了这个藏在深山中的小村落。

 村落依山傍水,民房稀疏地散布在一条废旧的铁轨两旁,宛如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

 进村子的路只有一条铺满石子与沙砾的泥巴路,下雨的时候路面坑坑洼洼,全是一个挨一个的小水坑,出门得挽起裤脚,捏着裤腿踮起脚尖走路;如果迎面开过来一辆车,你老远就得找个“安全”的地方等它过去,生怕溅起一身泥水,或是被路边的树枝挂破衣裳。

 在这里,我遇到了语言不通的难题。留在村子里生活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儿童,只会说方言,我很难与他们顺畅的交流……每当夜深人静,思乡之情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远嫁的艰辛与孤独感油然而生。

 远嫁确实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远离家乡、亲人,适应新的环境、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独自面对很多挑战和困难……

 然而,岁月如梭,转眼间二十年已逝。回首往昔,我深知远嫁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在这段独特的经历中,我收获了成长与蜕变,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如今,我沉浸在这份宁静的乡村生活中,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我每天沉浸在书页中,书页的翻动声成为我生活的背景音乐,墨香成为我独有的香气,知识的甘露缓缓浸润我的心灵,也期待着它能同样滋润每一位像我一样远离故土的游子的心田。

 但每当夜深人静,我最想念的依然是家乡的东北菜。

 在我们北方,青菜被精心切割成一段一段的,我觉得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呢,一段一段的青菜,宛如一件又一件小巧精致的艺术品,翠绿的青菜被精心切割,每一段都呈现出完美的比例和形状,却又都不尽相同,都似是别出心裁的工匠手下最宝贵的杰出作品。

 这样的青菜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烹饪起来也更加方便,能够更好地保留其营养和口感。

 而南方的青菜总是一根儿一根儿的,一挑起来一大根儿,让人在夹菜时颇费周折。

 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莫过于那道地道的杀猪菜。每年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杀猪菜原本就是我们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的时候做的一种炖菜。

 久而久之,在东北许多地方,杀猪菜成为了东北饮食的一大特色。

 我偏爱酸菜炖白肉血肠这道杀猪菜,我觉得它是杀猪菜中的一道经典菜品。

 菜是用我们农家自己腌制的酸菜;白肉是带皮的大片儿五花肉;血肠需要用新鲜的猪血,加入葱花、盐等料调味后再灌入肠衣,煮时掌锅的要拿根长针,不时地在血肠上扎一下,待到针眼不冒血时立即出锅才能保证血肠的鲜嫩。

 这三样菜共入一锅炖煮、猪肉中的肥油已经被酸菜吸收,口感鲜美,肥而不腻,菜汤更是酸爽,要是用它配白馒头我能一口气吃两个大圆馒头。

 但是在南方我肯定是吃不到这么正宗的杀猪菜,这也是一直藏在我心底的一个小小的遗憾……每每念及家乡,总会有一股无可抑制的回乡冲动涌上心头,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回去吃一次地道的家乡菜,已然成为离乡多年的我现在最大的愿望。

 此外,我还想念家里菜园自己种的茄子、豆角、柿子。尤其是那红彤彤的柿子,粉甜粉甜的,入口即化。在家乡,我最常吃的地三鲜便是茄子、辣椒和土豆混炒的。那嫩滑的口感,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岁月悠悠,乡愁绵绵。我深知,无论身在何方,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都将永远伴随着我。愿有一天,我能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品尝那久违的东北风味。

 

(三)雨衣·雨忆

 

 每当夜深人静,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带我回到那个在东北小农场的日子,那里有我默默守候的外婆。她的身影,宛如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尽管时间的洪流已经模糊了她的轮廓,但那份温暖与深情,却永远镌刻在我心间。

 外婆的家,坐落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四季更迭,各有千秋,而我,却对那绵绵的雨季情有独钟。因为在那些雨天,我可以依偎在外婆温暖的怀抱里,聆听她讲述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感受那份独有的宁静与安详。

 六月的天空,总是善于编织一场场不期而遇的雨。它们如天空的泪水,轻轻洒落,拂过心田,唤醒了我尘封的记忆。雨,如约而至,带着丝丝凉意与温柔,将我从忙碌的日常中悄然拉回那段被雨水浸润的童年时光。

 雨,是天空最细腻的笔触,在灰蒙蒙的画卷上勾勒出无尽的思绪。我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连绵的雨幕,它们如同透明的丝线,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让我的心随着雨的节奏轻轻摇曳。

 黑龙江的雨,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豪迈、深沉,如同北方人的性格,直截了当,却又蕴含着深深的情感。那些年少时的雨天,如同老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每一帧都清晰如初,令人难以忘怀。

 那时的我,还是个稚嫩的孩童,每天在外婆家与学校之间往返。一到雨天,黑土地便变得泥泞不堪,成了我童年的挑战。而外婆,总是那个风雨无阻的守护者,用她那瘦弱的身躯为我撑起一片晴空。

 外婆的雨衣,是用化肥袋改造的简陋之物,却承载着无尽的温暖与爱意。每当放学铃声响起,我总能在人群中一眼找到她——那个身穿雨衣、眼神中充满慈爱的老人。她会轻轻蹲下身,让我爬上她并不宽阔却异常坚实的背脊,然后一步步踏过泥泞,走向家的方向。

 外婆的腿因风湿病而略显弯曲,但她的背脊却始终挺拔,仿佛能承载世间所有的重量。在她的背上,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与宁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我和她,以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

 如今,外婆已离我远去,但那份记忆却如同这雨一般,绵绵不绝,时常涌上心头。每当雨天来临,我总会想起外婆那慈祥的笑容、关切的眼神,以及她背着我走过沼泽地的身影。那些画面,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雨,轻轻地敲打着窗户,也敲打着我的心扉。我伸出手,试图接住几滴雨珠,却发现它们早已化作无形的思念,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我闭上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雨天,外婆的雨衣依旧温暖如初,而我,依旧是她背上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雨渐渐变小,我也已下班回到家中。望着窗外如织的雨丝,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此时的我,虽无伞可挡雨,却想效仿儿时的自己,以轻盈的塑料为裳,轻披于肩,在自然的舞台上即兴演绎一曲雨中的独舞。让雨丝轻拂我的肌肤,感受雨的洗礼与恩赐,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四)书屋来客

 

 在一个寻常的周三午后,天空铺满了阴沉的灰幕,细雨如织,轻轻敲打着窗户,仿佛在为这静谧的书屋奏响一曲悠扬的序曲。我坐在书屋的一隅,望着窗外连绵的雨丝,心中涌动着莫名的宁静与淡然

 这时,一位女士不期而至,她的出现如同这雨天里的一抹独特风景。她未打伞,发梢微湿,身着一件略显旧色的粉色薄羽绒服,背着沉重的帆布背包,手中紧握着烧麦与黑米粥,边吃边走进这方静谧的空间。她的形象,初看之下或许并不出众,但那份对生活的随意与从容,却让人无法忽视。

 一番简短的介绍后,她得知了我们书屋的主人—迟子建老师,是一位文坛中少有的女性巨匠。她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原来她一直误以为迟老师是位男士,这份误解,让她错过了许多与书屋相遇的机会。而那句“一个人一旦变小了,世界就大了”的箴言,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她内心的某个角落,激起了深深的共鸣

 我们一同走进了阅读室,我为她讲述了书屋的点点滴滴,当她目光触及到视频展示区时,那份对迟老师创作之路的好奇与向往,让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停留。五十分钟的视频,她看得格外认真,仿佛每一帧画面都在与她内心深处的某个故事共鸣

 在等待的时光里,我继续沉浸在《伪满洲国》的历史长河中,而她也终于被《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所吸引,那本迟老师笔下充满深情与哲思的小说,让她忘却了往日的阅读习惯,一头扎进了那片悲伤而又温暖的世界。

 临近下班,我心中虽有归家的渴望,却也不忍打扰这份难得的沉静。直到她主动提出,已读完了四篇中篇小说的第一篇,那份对故事的沉醉与对人生的感慨,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她坦言自己并非书虫,却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共鸣,那是对过往岁月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作为一位陪读妈妈,她渴望找回自我,重新规划生活的轨迹。她计划租一间小屋于村子里,与孩子共享阅读的乐趣。看着她身着粉色雨衣,骑行在雨幕中的背影,我不禁感慨,外表的平凡掩盖不了内心的光芒,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才是最美的风景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雨天的偶遇,更是关于知识、关于自我、关于重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无论外表如何,都不应成为阻挡我们前行的障碍。在这个小小的书屋里,我们共同见证了知识与心灵的力量,以及那份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五)书香里的灵魂相遇

 

 在2024年那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我迎来了清溪书屋最为繁忙的一天,也是心灵最为触动的一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的肩头,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温馨而略带书香的气息

 清晨的宁静被一拨拨访客的脚步声打破,他们或来自益阳的生态建设前线,或来自长沙县的商界精英,更有远道而来的义乌市委常委团及毛泽东文学院的一众学者。每一批客人的到来,都如同春风拂面,为这座静谧的书屋带来了勃勃生机。

 然而,在众多访客之中,有一位女士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穿梭于书架之间,目光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迟子建老师作品的深深热爱她的每一次挑选,都显得那么慎重而又充满情感,仿佛在与每本书籍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当我得知她也是黑龙江那片黑土地上的儿女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或许,正是这份共同的地域情感,让我们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

 她不仅选购了多本迟子建老师的畅销作品,更因我提及的迟老师亲笔签名印章而心动不已。在她的眼中,这些小小的印章不仅仅是作品的标志,更是连接她与迟子建老师之间情感的桥梁我细心地为她在每本书上盖上印章,看着她脸上洋溢出的满足与幸福,我也被这份纯粹的热爱所感染

 在等待她伙伴的过程中,我们聊起了更多的东北往事,那些关于雪、关于风、关于人的故事。我们聊起了迟子建老师的作品如何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如何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两个灵魂在书海中相遇,彼此慰藉,共同守护着那份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书屋的每一个角落,她带着满载的书籍与深深的感动离开时,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所在,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与传承。在这里,我遇到了爱读书的人,更遇到了温暖人心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尊重,也让这座书屋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故乡与远方的桥梁

    未来,无论风雨兼程,我都将坚守在这里,用一颗温暖而坚定的心,继续书写属于清溪书屋的每一个温暖瞬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283-1465318.html

上一篇:五律 冬日杂吟
收藏 IP: 182.39.133.*| 热度|

3 王涛 郑永军 郭战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