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评比和增加自主权才是办一流大学的正道
精选
已有 11555 次阅读
2019-9-24 08:06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一流大学, 评比, 积极性, 主动性, 达标
减少评比和增加自主权才是办一流大学的正道
办好一流大学,大概是每一个在大学工作的人员所关心的问题。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有没有什么标准?全世界那么多大学,哪些算是一流的、哪些是二流的?好像没有什么统一而绝对的标准。
对于学校的好坏,人们现在往往看那些排行榜,大概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便是一流。那么,究竟排在前面多少名算是一流呢?而且,排行榜也并不可靠,你看看各个排行榜中大学的先后次序会相差很大,就是一个证明。
也有人说,不能看学校实力的排行榜,要看专业的排行榜。这似乎有些道理,不过,专业的划分,也是很有些问题的。就拿艺术学校来说,你把唱京剧的与演沪剧的相比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把专业细分,则也有问题,可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唱评弹的专业,全世界就苏州评弹学校有一个高等职业专业,如果按小专业排名,它怎么办都是世界第一。
虽然上面这样说,近似于抬杠,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学校的好差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但是这种好差很难分得很清楚,更难以量化,用数字来表示。所谓一流,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但是它的边界是模糊的,谁也不可能说清楚。
对于现在的管理者来说,这种模模糊糊是难以容忍的,他们一定要分清楚,而且要客观、公平、公正。于是就列出了若干个指标,按照这些指标来打分,丁是丁、卯是卯,分得清楚。按照得分多少,奖勤罚懒、奖惩分明,这样的管理,看起来也很分明,谁也说不出一个不字。
但是,一旦定下了这些指标,问题也就来了。比如,怎么才算科学研究好?算发表论文多?那么大家想办法发表论文。算刊物的影响因子?大家都想办法增加影响因子。到最后,大家都去想办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本科教学弄得成了鸡肋,弄得国家有关部门只好表示不能够“唯论文”。
那么,我们不唯论文,换一个或几个别的什么指标。比如,比得到奖励的数目,行不行呢?显然是不行的。换多个指标也不行。人们都有“适应”这个本能,你定下来任何一个指标,人们都将很快为了这个指标而拼命努力,而指标不可能包罗万象。对于指标所不能包括的范围,他可以完全放弃,于是事情就搞得一塌糊涂。靠几个指标评出来的一流大学与一心只管升学率的高中以及被称为考研工厂的本科院校基本上是异曲同工。
因为世界上的很多事物特别是人类社会中的事物是无法简单地用几个指标量化的,这是一个规律。如果硬定下指标进行量化,必定出问题。
实际上,现在世界上公认的那些一流大学,都是靠着长期的自己在管理方面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干出来的。他们大都是“我行我素”,大都是“我就是指标”,照着自己的办法去做,而绝不会去刻意追求别人定下来的那几个指标。
丁肇中先生曾经说过,为了得诺贝尔奖而去做工作是危险的。我们也可以套用丁先生的话:为了达到某几个指标而去建设一流大学是危险的。
现在,我们的评比实在太多了。很多时候,我们是为了评比而工作,而不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评比。评比有哪些指标,我们就为达到那些指标而努力。达标往往成了工作的代名词。
为了达标,学校内部往往还要将某些指标细化,分解到学校的各院系、研究所,各院系、研究所也照此办理,继续分解到下属单位以至于个人。大家都为达标而努力工作,因为是否达标将影响到每一位教师的名誉和收入。至于那些指标以外的工作,即使是最重要的事情例如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只有置于一边。
如果我们为了达到几个指标而放弃了本应做好的各种工作,为了评比的荣誉而工作,这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本末倒置。
任何优秀的工作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同样,一流的大学也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一个真正的一流大学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造就。
一流的大学也不会是一个模样,应当说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一所没有特点的大学不可能是一流大学。而我们根据几个指标评选出来的大学却往往差不多的模样,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所以,要想真正的造就一流的大学,应当大幅度减少学校之间的评比,不要搞这么多达标活动。要鼓励各个学校创出自己的风格,要真正给各个高等学校有办学的自主权。我们的高等教育法中有关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条款达到8条之多。但是,如今对于高等学校真正能够按照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做得实在是很不够的。
只有真正发挥各高等学校对于创建一流高校的主动性,少一点评比,也少一点攀比,踏踏实实地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好他们认为应当做的事情,慢慢的才能够有各自的特色。
要做好一个事业,必须对于共同参与这项事业的人有一个起码的信任和尊重。高明的管理者将发挥事业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只有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事情才能够办好。所以,要让各个大学自主地想办法搞好他们的大学,大学的管理者要让教授们自主的想办法搞好他们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不能只靠“鞭策”。
看看我们的历史,过去有很长一段时期,城市的农贸市场常常空空如也,连农民们自己也经常要吃“返销粮”,生产队之间再搞评比先进也没有用。后来大包干了,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了,一下子大家都吃饱饭了,商品粮也增加了,城市贸易市场上丰富多彩,各种农副产品都出来了。这就是有没有主动性积极性的差别。
建设一流大学也是如此,就是要靠各个大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里靠各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起来了,办好学校的措施自然会出台,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起来了,原创性的研究自然会多起来,教学也会认真起来。我们的大学就会办得出色,真正的一流大学也就会产生。
这里的关键还是管理,需要认真做人的工作。不能把管理搞成靠只需几个指标,让计算机去管理。这样的管理是懒汉的管理。
俗话说,百年树人。教育的事情是靠慢功夫才能够做好的。古人都知道“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他们都知道拔苗助长,苗是会枯死的。教书育人,搞科学研究,踏踏实实地做,才能够做好。心急的人把热豆腐一口吞下,是会把食管烫出毛病来的。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199227.html
上一篇:
杂说食品防腐(2)如今的办法下一篇:
表兄与堂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