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瑞 数学,对很多人来说,是让人头疼并且产生畏难情绪的学科。但是,数学学科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一线的数学研究者与教育家的唤醒、鼓舞与感染,更离不开更多青年学子投入与参与。蒋迅、王淑红两位先生的《数学都知道》一书正是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希望通过科普读物来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传播数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强调数学研究的独特魅力与人文思想。 笔者从三本图文并茂、材料丰富的著作中受益匪浅,认为这套图书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人文丰富,内涵生动。数学不仅是数理科学,更是人文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不仅仅涉及数学本身的思想、精神、方法和观点,而且涉及数学家、数学美、数学史、数学教育以及数学发展当中涉及的人文思想与人文观点等内容。千百年以来,数学与文化并不是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演化、协调发展的。但是,在过去六百余年,数学不断地从人文世界中脱离处理,愈发形式化与抽象化,有明显的孤立主义倾向。我们当今的数学大多成了不少定义、公式、定理与各种证明题目的抽象堆积,缺乏了数学原本应该有的人文风采、人文趣味、人文内涵与人文思想。作者明显意识到了数学与人文脱节的严重后果,带著强烈的意识和责任感,大声疾呼,尽可能地在为我们讲解任何一个知识的同时,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观念以及数学研究过程的人文内涵。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告诉我们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刻刻有数学,比如寒冷冬天飘扬雪花的形状、音乐演奏时歌舞的旋律、绘画中搭配的特征。作者匠心独运地将人文世界与数理逻辑结合分析论证,达到了可喜的成就和良好的效果。 第二,图文并茂,深入拓展。该书不仅在内容上新颖独特,在形式上别出新意,创意无限。每一章讲解具体问题的时候,都列出了大量图片,作者紧紧围绕数学相关主题,将其内容与现实引用的领域交叉融合。整体看,全书每一章插图都在二十种左右,通过雅致趣味的内容、清晰简洁的文字、宝贵生动的照片和一个个趣味十足又有启发性的故事,作者竭尽全力告诉我们,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艺术、数学与教育、数学与科技都有著共同互融之处,作者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消除数学与文化之间的疏离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作者的行文表达也是个性鲜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具体的表面,而是利用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将具体的、个别的问题延展深入到与研究相关的前沿内容,并且拓展到与之相关的更多问题,不断地引入与研究相关的新思路、新观点与新成果。一方面为我们搭建数学研究的基本知识结构、绘画出整个数学研究的宏伟蓝图,另一方面为读者列出大量的提示和索引,希望读者能够真正学会联想和引申思考,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相关链接、人名索引,让读者自己阅读查找,在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独特的哲思和理解,以及发自内心的热情与赤诚。 第三,栏目新颖,案例丰富。作者深谙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取向。讲解任何知识原理,都不是从抽象的数学概念入手,而是从一个具体引人入胜的故事入手,考察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和研究的规律。尤其是注重将大量的具体案例融入其中,三册内容非常丰富。第一册侧重于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关系,第二册包含了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与数学活动,第三册侧重于数学的应用。这些丰富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在漫步与徜徉之中仔细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品味其中的数学味道,随处体验与数学偶遇的新鲜味道。这种丰富的案例与充实的栏目,告诉我们数学绝对不是寡然无味的,也并非干瘪枯燥的,而是处处含有生机的,生活中的语言文字应用都与数学问题密切相关。 整体来看,这是一套优秀的数学科普读物。读者可以了解到数学不仅是研究者沉醉的专业,更应该是全民学习与提高的事业,全书涉及的数学知识,有小学、初中阶段,也有大学、研究生阶段,不仅能够用于研究者的参考书,也能够用于数学工作者、数学教育家、数学史的普及。作者尽力阐释数学文化在科学文化中的构建和培育价值,突出其独特性与创造性。作者的良苦用心是,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播,来塑造良好的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以期待唤醒、激励和鼓舞更多的人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为整个文化的建设和熏陶以及个人兴趣的培养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这样的工作是值得赞许的,这样的付出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作者的论证环节跳跃较大,全书章节基本是平行设置,各个章节内容缺乏循序渐进的递进逻辑,对一些初学者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困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