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线考察队大部分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海拔开展工作。除了像亚东、聂拉木、吉隆等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低海拔地带,我们考察的区域都是高山草甸、荒漠甚至沙漠。这些区域,除了少量的带刺灌丛,植物比较低矮或者干脆就躲在犄角旮旯。扫网很难开展。记得1997年、2001年两次考察中,我主要用扫网采集昆虫。要不几百公里找不到昆虫,要不就需要搬石头,也只能采集到一些甲虫。更困难的是,带刺的灌丛,如锦鸡儿等,很容易就把扫网扯坏了。难得在路边发现一小丛小草或一两棵树,立即兴奋地请司机师傅停车,猛扫十几网。昆虫由于可食用的资源并不多,一般这些草上网扫总有些收获。这一点,这次也在花期黄耆上的采集收获得到证实。自从有了黄色诱集盘,干旱生境的采集工作就得到了保障。我们在一个点一般放置40-50个黄色诱集盘。盘中放上破坏表面张力的洗涤剂稀溶液。昆虫被黄色诱集,就会掉落到稀溶液中。一般诱集延续一天。所有的内容物可以用漏网收集,酒精存放在一个采集瓶中。此次,在前几个点,基本就靠黄色诱集盘采集。每个盘20-30头昆虫(大部分是独栖蜂和蝇类),总共采集到的数量就比较可观了。另外,这在监测中,也很容易标准化。
白朗的一个采集点(4300米海拔)
黄色诱集盘
西线考察队昨天抵达喜马拉雅山南麓。这里大约海拔600米,森林茂密,雨水丰沛。雨稍停,队员们就赶紧出发,沿路在大雾中搜寻并扫网采集昆虫。显然这里的昆虫多样性要远高于高原面。大家都有收获,但难度较大,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蚂蟥,总在出其不意地时间和地点袭击队员。然而,队员们为了保证网子的安全,必须进入林子。蚂蟥叮咬,就成了家常便饭。另外,干旱生境中的黄色诱集盘利器,在这里采集到的昆虫,就容易被雨水冲掉。
雨中扫网采集的收获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上新的采集、监测利器 - 马来氏网、树冠马来氏网和蓝片陷阱。这三种方法,均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不同昆虫的生物学习性。大部分昆虫和部分无脊椎动物,在飞行、爬行或穿行林间的过程中,对黑色不敏感。在撞击到黑色幕布后,昆虫就会沿幕布向上爬行。马来氏网或树冠就利用了昆虫这样的特性,在最高点有个开口,通向装满酒精(或其它溶液)的收集瓶。这两种方法,不需要担心下雨,基本可以保障旱涝保收。一般一个网子,放置5-7天,就可以收获较多的昆虫量。放置时间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或生境。如下图中亚热带气候,7月份林间,5天左右就会收集大半瓶昆虫。
树冠马来氏网不仅利用了昆虫上述特性,收集近林冠的昆虫,还能补充采集另外一些特性的类群:很多甲虫撞击到幕布后,不往上爬,而是假死掉落到最低点。我们在林冠马来氏网的底部也开了一个孔。甲虫或有些幼虫就会调到下方放置的采集瓶中。收集时段同马来氏网。更为重要的是,树冠昆虫采集目前除了塔吊、喷雾等方法外,很少有有效的采集和监测器具或方法。如何把树冠马来氏网放置到近树冠处,并固定好?如何避免雨水进入下面的收集瓶?现在还需要做些实验。
蓝片陷阱,则利用了某些传粉昆虫(蜂类、蝇类等)对蓝色的趋性。陷阱下方是一个黄色的收集瓶。一般我们24小时收集一次。我们正在考虑是否可以改变蓝片的颜色,从而可以诱集不同颜色趋性的昆虫。下方是否可以换成透明的收集瓶?蓝片陷阱收集瓶同样面临雨水浸泡的问题。今年我们初步开展了一些实验。还需要看效果再逐步推广到监测工作中。
大雾中沿路采集
马来氏网(Malaise Trap)
树冠马来氏网(Canopy Malaise Trap)-1
蓝片陷阱(Blue Vane Trap)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