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研究生回复审稿意见的门道【已发表】 精选

已有 51014 次阅读 2019-5-29 09:07 |个人分类:科研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11.jpg

[博主按:我为JACS、Angewandte Chemie等100多种学术刊物审过600多篇论文,每次收到编辑发给我的修改稿,我几乎都建议接收。但也有两三次,作者写答辩信如同吵架——“我拒绝按照你说的修改,你是错的!”我当场找出一堆错误,强烈要求编辑退稿!本文由我(马臻)原创,已发于《中国研究生》2019年第5期。请转发给研究生们。]

学术论文需要经过同行评议(审稿),才能在正规的学术刊物发表。经过审稿,如果论文没有被直接“枪毙”,那作者就得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修改论文,再把论文发回给刊物编辑。

老师平时工作很忙,修改论文和写答辩信(回复审稿意见)的任务就落在研究生身上。但问题是,很多研究生不擅长写答辩信。

以下,就是我这个发表过160多篇科研论文、为100多个学术刊物审过近600篇论文的复旦教授告诉你的写答辩信的奥妙。

逐条回复审稿意见

假设一篇论文有三个审稿人,那么作者应该按照审稿人1、审稿人2、审稿人3的顺序,依次回答审稿人的意见。针对每一个审稿人的意见,要按照“一段意见、一段回答”的形式,逐条回答。

不要把几个审稿人的几条意见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再回答。这是因为,作者把不同审稿人的意见“综合”在一起,难免有自己的主观取舍,有“避重就轻”之嫌。编辑读到答辩信时,不清楚作者是否把审稿人的所有意见都考虑到并回答了。

逐条回复时,要简短地向审稿人解释,并说:已经在第几页第几段进行修改,在文中已经用红色标出修改的部分。作者还需要在答辩信中重现修改的段落和句子(新增或者修改的内容用红色标出),甚至给出有变动的图表。这样,“一本账很清”,审稿人看完答辩信,马上就能向编辑建议接收该论文,而不必重新审读文稿。

但问题是,很多“菜鸟”费了好大的劲儿向审稿人解释,既没有说清楚自己根据审稿意见补充了什么实验,也没有说清楚这些修改体现在第几页、第几段。这就使审稿人怀疑作者没有吸取审稿意见,只是在搪塞。果作者进行了有效的修改,那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说出在哪里进行了修改呢?如果有些补充的数据不方便放在论文的正文,那么可以作为“支撑信息”发给编辑。论文正式发表时,这些“支撑信息”会作为论文的附件,放在出版社的网上。

还有的作者长篇大论地向审稿人解释,并把修改过的段落附上,但长篇解释和新增段落的内容几乎一样,这就没有必要了。逐条回复要务实、干脆利落,要不惊不乍,而不要让编辑觉得“问题很大”以至于作者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解释问题。

审稿意见的第一段往往是审稿人对论文的定性评价,比如“这篇论文有新意,有重要价值,建议小修改后刊用”。无论审稿人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作者写答辩信时都需要完整地呈现审稿意见,而不可隐藏第一段定性评价。这是因为,审稿人复审时,也会看到别的审稿人的意见和作者的回复。如果审稿人在初审时都说这篇文章好,那作者为何要把这些好评删掉?审稿人就会想:莫不是作者得到差评,硬着头皮把稿子重新“塞”给这个杂志吧?并且,人往往有从众心理。本来给出差评的一个审稿人在复审时看到另外两个审稿人在初审时给了好评,他就会倾向于让修改稿“过关”。

如果初审时审稿人的定性评价很负面怎么办?那也得如实呈现。既然编辑决定让你修改论文,只要你认真修改,论文最终发表的可能性很大。修改后,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几个审稿人都同意接收论文。也有可能原本建议“小修改后发表”的审稿人这次同意接收论文,而原本建议“退稿”的审稿人这次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那么再经过一轮修改,论文便可被接收。

对审稿人不要犟,而要有策略

很多作者都希望审稿人说好话;一旦收到负面的审稿意见,便怒火中烧,写答辩信如同吵架。他们以为用强硬的抗辩能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但往往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

审稿人总是认为自己有道理。他提出了修改意见,你就要采取行动澄清问题、补做实验、修改论文,而不能犟头倔脑。你有了行动,审稿人就有台阶下。相反,你在答辩信中质疑审稿人的学术水平,说他说的都是错的,那么他也不会给你台阶下。

我认为,对学术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作者要有礼貌、讲策略。

如果审稿人认为你的论文创新性不强,那么你可以回复说:“谢谢你的意见。我们这篇论文的确没有‘震惊宇宙’,并且原稿的引言部分没有把新意、重要性写清楚;有鉴于此,我们已经加强了引言部分,把创新性强调出来。本文的创新性就在于……

如果审稿人误解了你一句话的意思,那么你不应该在心中骂审稿人愚蠢,也不应在答辩信中费唇舌解释,而应该这样想——审稿人是读者的代表,既然审稿人读了文章,产生误解,那么其他读者读了这篇文章也会产生误解。于是,可以把涉及的句子重新变换一下,写得清楚一些,并在答辩信中写:“谢谢提醒。我们原本的写作的确会引起歧义,现在我们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修改如下……

如果审稿人要你补充一个实验,那么你就得做这个实验。如果实验结果能说明问题,那么要把实验结果写到论文里去。如果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问题,也要在答辩信中展示、分析数据,告诉审稿人已经做了要求的实验,但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结果,原因是什么。甚至可以把这些数据放到“支撑信息”部分,让审稿人觉得作者并没有心虚。

如果审稿人要你补充一个实验,但你没有实验条件,或者不能在短时期内做出这个实验怎么办?有的作者回复说:“审稿人建议的这个实验不重要,和本文无关。”但其实,作者应该静下心来分析——审稿人要求补充这个实验,是要了解什么信息或者达到什么实验目的(比如知道样品的元素含量)?如果作者没有审稿人提及的那个实验仪器,那么用别的仪器能否得到这个信息?作者应该想法设法补充实验,满足审稿人的要求,让审稿人“无话可说”。

万一还是无法满足审稿人的要求,那么作者也应在答辩信中诚恳说出原因,并且在修改论文时有所行动。比如,审稿人问:“反应机理是什么?”你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弄清反应机理,那么应该在论文的讨论或者结论部分加上:“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新的催化剂,但反应机理不清楚。这些催化剂的后续催化应用和反应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你对实验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但审稿人提出另一种解释,怎么办?我们要懂一点科学哲学。对于一个现象,当然可能有几种解释,我们不能执拗地说别的解释一定是错的,而要用实验数据来说话。如果实验数据说明审稿人的解释是合理的(作者原先的解释也没错),那么可以在修改论文时把新的解释加上,并且说实验数据和这个解释吻合,但两个解释究竟哪个更合理,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而如果实验数据说明审稿人的解释不合理,那么在修改论文时,可以写:“对于以上数据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但我们的实验结果并不支撑这种解释。”这么做的“原理”就在于:审稿人代表读者来读你的稿子,如果你只是在答辩信中告诉审稿人他的解释不成立,而没有把相关内容写到论文里,那么读者读到你的论文,同样会产生困惑。

如果审稿人要你针对文中某一个论断引用几篇文献,但你发现审稿人指定的这几篇文献和这个论断无关,怎么办?人非完人,审稿人的心中也有“自我”,甚至会“自私”。他要你引用的几篇文献,有可能包含着他自己发表的论文。作者处理这样的事情就要讲究“艺术”——这些论文引用在这一段不贴切,那么能否贴切地引用在别的段落?如果找不到现成的段落,那么能否阅读了这几篇文献后,想出一两句贴切的句子,增补在论文的某处,并引用这几篇文献?如果实在找不到引用这几篇文献的地方,能否甄别出这些文献的作者,并搜索这些作者别的文献,把这些“替代文献”贴切地引用到你的论文中,并告诉审稿人在哪里进行了修改?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181769.html

上一篇: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导师能做什么【已发表】
下一篇:生活实苦,但请足够相信【南方周末APP首发】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77 卜令泽 吴斌 杨金波 褚海亮 强涛 杨卫东 王从彦 戴启广 王永林 朱亮亮 熊建华 罗娜 李鸿滨 国际科学编辑 孔福堂 周健 王宇 王崇臣 张波 杜培鑫 雷宏江 胡涛 聂元训 蒋文帅 秦承志 肖雄新 梁星云 韩晔 刘建栋 何振峰 沈菲飞 雷博宇 李哲林 杨绪洪 樊哲勇 毕重增 饶小平 张北 邝宏达 梁劲康 徐洋 王修慧 罗民 刘博 黄永义 夏强 肖术 葛素红 石磊 鲍海飞 赵聪聪 陈寻峰 杨林 王生亮 曹学蕾 刘鹏飞 唐小卿 陈维涛 魏泉 高建国 李政宁 鹿露露 原梅妮 孙云 何成文 田小娟 郁志勇 刘泽颖 杨顺华 吴捷豪 金祖雪 罗勇锋 吴仕海 钦亚洲 任飞 王伟华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