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博士生的水平就是一个大学的科研水平

已有 14670 次阅读 2019-4-13 14:4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博士生的水平就是大学的科研水平


这个题目乍一看可能会让人生疑,不是说教授水平决定一个大学的科研水平吗?这其实并不矛盾,毕竟教授的科研项目,科研想法(ideas)主要是由博士生来执行和完成的。通常一个好的proposal的主要idea,其实都很不成熟,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有时甚至直接否定最初的想法。好的博士生都有很好的基础,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懂得质疑,敢于质疑,这样科研才可能有所突破。说都是很轻松,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

我记得有一次一般教授和学生聚餐,一位大教授跟褒奖他的弟子说,我最欣赏你的一点就是你敢于质疑我的观点。这在我们华人世界里不不容易见到的。我们中国人的看人标准是听话,出活。通常具备这两点素质的学生也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权威不容挑战,面子比泰山还重,这早就是国人深入骨髓的处世哲学。科研上,循规蹈矩,是很难有大的突破的。然而,挑战权威是需要基础和功力的。没有这个前提做保障,再多的挑战,也只是勇气可嘉而已。

那么什么是基础呢?基础通俗地讲就是受过的学术训练。最近这些我接触过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交流的博士生和访问学者。跟这些学生访问学者深入交谈,你大概就能判断出他们来自的大学的科研水平或风格,因为这些博士生所展现出来的受过的学生训练,水平基本上就反映了他所在大学这个领域教授的科研风格。有的博士生功底很扎实,但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从层面证明了学习好,考试成绩高并不代表搞科研也是一把好手,这是因为学习掌握旧知识和创造新知识是很不同的。要有创造性,胆子大,敢于标新立异甚至比基础好还重要。当然光有胆子大也是不行的,这样的学生通常走不远,后劲不足。

前面提到学术训练,针对这两种极端类型的学生,导师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对前一类学生,其实是学术视野和格局的问题。导师如果能给出合适的有潜力的学术问题,逐步引导,都会有不错的成果。那么如何扩宽自己的视野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交流,敢于跟高手过招,高手的一两句点拨可能胜读十年书。凡是有成就的人,在这方面都是脸皮厚的人,也是进步最快的人。对后一类学生,通常思维比较活跃,不断有新颖的想法,但执行力差。主要原因是基础差,执行不下去。解决办法就是有针对性地去补。我一好朋友,已经是教授了,还每年坚持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所谓新的技能无法是一个算法,一个新的的理论,一个实验技巧等等。他的解释是自己的基础差,只能用这种笨功夫在弥补。否者科研生命很容易枯竭。

最后说一说质疑精神。我上文提到我们中国人习惯对权威表面上表现地很谦卑,听话。其实,这真的只是表面现象,心里怎么想是完全另外一回事。这里面的奥秘之处仍然是利益问题。老外之所以表现的相对表里如一主要原因无论是教授之间,学生之间,还是教授与学生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考量,才能做到就事论事。所谓的挑战权威其实是不成立的,大家只是讨论科学问题而已,谁对谁错都很正常。大家质疑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具体某个人。

我有不少清华的朋友。清华的老师和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自信,但不狂妄。基础和视野决定了这个特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173065.html

上一篇:父亲的下酒菜
下一篇:一个教授的一天
收藏 IP: 134.148.212.*| 热度|

43 田丰 吕洪波 郭战胜 杨正瓴 杨林 张士宏 韩玉芬 郭新磊 叶恒 吴斌 王立新 吕健 马军 王从彦 施婷婷 黄永义 冯兆东 单坚开 雷宏江 曹俊兴 褚海亮 汤茂林 陈兴峰 王卫 吕明 高建国 汪啸 周晗 姚伟 王辉 罗鸿幸 王德华 王学界 王宇 陈启佳 张骥 魏泉 杨金波 吕振超 张强 霍天满 hmaoi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