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lueyye 我思故我在

博文

学术思考07存档

已有 3860 次阅读 2007-11-26 17:10 |个人分类:学术思考

2007-1-22[学术思考]社会公正与社会诚信

维系社会公正的刚性守则是外在法律、柔性守则是内心道德,当有法不依、法律失去尊严,又贫富悬殊、夺利不择手段时,社会公正的法律防线和道德底线就崩溃了于是法律面前不再人人平等,机会也不再公平。

当一个社会的诚信人群(老实人)总是“吃亏”,弄虚作假却能“飞黄腾达”,虚假欺诈不仅不受惩罚反而取得更好回报,官失信于民,传媒失信于现实,到处有人提醒你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和别相信他人时,社会诚信也就崩溃了人人都有维护自身安全的本能,当真话和诚信会引来灾祸,人们就不能相互信任,社会信用体系就不能建立更不能稳固,社会就将为此支付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崩溃的社会公正尚可强制重建,崩溃的社会诚信却难以一时恢复,因为社会公正的重建可用体制约束,而社会诚信的重建则需要人心所归

 

2007-2-20[学术思考]信息超载时代

这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需要阅读和吸收的信息太多,占据了人们过多的精力,使人失去了宝贵的思考时间,结果导致知识减产和产出低质

信息增加不一定导致知识增加,论著增多并不必然导致知识增多,社会信息增产与个体知识减产交织发展是否呈现某种规律值得思考

 

2007-3-12[学术思考]社会分工的意义

社会分工是人类群体进步的一种标志,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人脱离为食物操劳的物质生活转而从事精神文化的创造,文明才能发展,才会有科技发明回馈社会推动经济持续进步,这是古典经济学早已明确的道理。

让全体知识青年都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在经济学上无疑是个错误,没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不可能创造文明

 

2007-3-16[学术思考]最省力原理的社会学效应

最省力原理指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一般都趋向于利用最省力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或社会认可的成功。

最省力原理不仅从一个角度揭示了维系社会结构和功能的机制,也说明了功利行为的机理。

观察多数人的选择就能发现一个社会提供的最省力途径是什么,如果大多数人选择做官或经商,就说明做官或经商是最省力途径

 

2007-4-5[学术思考]权力本质

哲人们早就指出权力的形成机制是公众放弃部分个人权利而集中授予某些个人或团体去处置社会公共事务,因此,权力由公众赋予,其本质是无偿占有和支配社会公共资源。

自上而下的赋权模式让人误以为权力来自上司、不需要民众支持和认可,这是造成唯上奉上的原因,极易形成官僚腐化、公权私化。

而民众最不能容忍的,正是官员以公权谋私利

 

2007-5-19[学术思考]发明创造的动力机制

发明创造推动着社会进步,任何文明国家都制定有旨在激励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如专利法、版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其核心要点不外通过保护发明人和创造者的专有经济利益而鼓励发明创造。

可是,这样的激励机制在中国却不像在欧美发达国家那样有效,个人和企业并没有较大积极性通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获得并维护专有权益,转而寻求行政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行政主导了各类立项和评奖及其附属资源,维权成本也太高,以致除个人兴趣外行政导向成了“发明创造”的主要“推动力”。

如果智力不能通过公平公正的机制释放并转化为生产力,只能被行政体制引导,转而使从政成为释放智力的单一途径,则后果既不利稳定也不利发展

 

2006-7-12[学术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之真、善、美

科学求真,哲学求善,艺术求美,科学真、哲学善、艺术美,结合起来即真、善、美。

科学之真,关键在于客观描述了世界万象的规律;哲学之善,关键在于静化和净化了心灵;艺术之美,关键在于想象了理想万千。

有时科学不善,比如居然造出大规模毁灭性原子弹;有时哲学不美,比如玄思过度造成精神失常;有时艺术不真,比如抽象派造就的作品。

科学鼓舞人心,哲学抚平人心,艺术激荡人心,因而需要调和。

真而得信,善而有仁心,美而让人感受愉悦,真、善、美缺一不可...

 

2007-9-11[学术思考]文学、哲学和科学信息的吸收与传播差异

吸收文学信息只需要语言文字基础和感性,具备基本阅读所需词汇量者均应能接收文学信息,因而文学信息最易传播、也最易普及;

吸收哲学信息除需要语言文字基础外,还需要哲学素养和悟性,具备哲学悟性者方能接收哲学信息,因而哲学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特异性;

吸收科学信息除需要语言文字基础外,还需要科学素养和知性,具备科学逻辑理性者方能接收科学信息,因而科学信息传播具有一定专指性;

文学、哲学和科学的信息吸收与传播差异导致文学、哲学和科学的信息受众不同,受众多少即决定着市场价值

 

2007-9-22[学术思考]外观与内心的人文科技组合

如果外观映衬客观知识、内心映照主观精神,则外观与内心的人文科技组合可以不同。就本人而言,外观大约是1/3人文+2/3科技,而内心基本是2/3人文+1/3科技。

若将人文、科技粗分为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四大领域,1/3人文+2/3科技的一种配置可以是哲学、科学、技术各1/32/3人文+1/3科技的一种配置则可为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各1/3

一个人尚且有客观知识与主观精神的分别,一个群体必然更为复杂

 

2007-11-3[学术思考]研究课题和讨论话题

研究课题具有严格的学术传承(以文献检索保证之),多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多以实证型论文呈现,结论往往是认识判断、具有可检验性,其哲学背景是知识论。

讨论话题通常是热点问题或同行/公众关注问题,多用规范论证方法,成果多以观点型论文或文章呈现,结论往往是价值判断、很难验证而只能应对以赞同、存疑或反对,其哲学背景是价值论。

研究课题和讨论话题均可成为研究选题,除纯粹数学和理论科学外的科学技术选题几乎完全属于实证研究课题,人文学科选题多讨论话题,社会科学选题国际学术界通行研究课题、国内学术界则盛行讨论话题,而且中国文科期刊多发观点型论文,由此造成中国文科学术不能接轨国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40-11617.html

上一篇:奇思异想07存档
下一篇:[学术动态]人造干细胞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