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领域有一种职业叫做全栈工程师,指那种运用多领域知识完成产品的工作类型。其实科研领域也需要类似的概念,姑且就叫全栈科学家吧。
国内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短板就是综合性不强,或者说科研民工,走出自己专业就不太敢想了,国外的研究生则对不懂的部分也有自信,最终能攒出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可能要同时用到电子工程、材料、分析化学、机械及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即使没学过,他们也会通过学校找到合作的人。反观国内,研究生选课都很保守,不是自己以后研究领域的东西不选或直接让导师选,国外也会这样,但真遇到需要跨学科解决的问题从导师到学生都会想办法而不是觉得这东西不是我的领域就不研究了。
打比方我设计一个算法,效果不错,但问题是别人不会用,那么就应该把算法打包成函数甚至设计一个简易图形界面让明白用途但不想理解算法的人用。但这个过程就不能靠分工了,得有人全流程都明白并进行整合,这种综合性有点类似工程师思维,甲方是同行,你得让同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看你炫技术。基础学科肯定是有发展空间的,但目前基础学科要解决的问题已经都很像工程问题了,所以这类综合能力的问题化聚焦是实验学科研究生很重要的竞争力,痴迷于单一技术而看不到要实际解决的科学问题培养的只能是专家而不是科学家。
然而专家在团队里并不总是起正面效用,分工促进效率在面对可分解为具体步骤的行业或学科是好使的,但面对真实问题例如实验研究,实验者与数据处理者是不能脱节的。这里团队中指望两拨人放下成见平等交谈是很不现实的,因为占据理论高度的数据处理者或者说统计学家总会觉得做实验的是啥都不懂的。不过你不可能不湿鞋就过河,不了解实验具体操作就在那边对实验设计指指点点只会让实验者与统计学家的隔阂越来越大。所以我觉得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培养全栈科学家,就是那种从采样到样品分析再到数据分析都有概念的科学家,即使以后实验可以外包也必须要进行所谓脏活的训练,数据科学家需要洗数据,全栈科学家可能连样品都要亲自采集,纸上谈兵绝对不行,养出一堆赵括天天跟你扯术语用的对不对完全就是浪费资源,全部开掉完全不影响进度,他们只是想通过凸显自己的专业性来找面子,根本就不打算解决问题。
现在实验学科一篇好文章挂名越来越多,围绕实际问题是需要不同领域专家的,但不能说全篇找不到一个理解所有概念的人。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人需要是一作,如果一作只是照着发表过论文照猫画虎或者合作者压根就用错了验证方法,那么即使过了同行评议别人也因无法重复或看懂而无法引用,成为实质上的垃圾文章。不要总是感激导师给你统筹全稿改文章,这样的后果是老板越来越牛,学生越来越民工。至于导师,研究生指导与科研是存在区别的,指导有度才能培养出可以为学科发展出力的科学家,传承对很多知名实验室都是个问题。你可以一将功成万骨枯,但社会与职业责任也是要考虑的。10年学徒,20年发展,10年指导,40年的职业生涯要考虑进入退出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保证团队的年轻活力。
现在的科研民工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成为全栈科学家,就算以后不做科研了,对实际问题解决的全流程理解也会让你很容易转行并与其他领域的人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所谓团队领导力的重要能力基础,几乎所有行业都对管理层培养有着基层轮岗的要求,公务员、医生、厨师、工程师还有律师等行业精英的训练过程都有着严格的全流程培训要求,搞空降或许会带来创新,但不了解步骤的空降几乎都是灾难。所以科研人员可以依赖专业人员,但心里要有问题解决的路线图与原理层的认识。不要过分依赖专家,他们都是为自己发声,只有你自己为你的项目负责,被专家牵着鼻子走对全栈科学家是一种耻辱,保证兼听则明就可以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