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周末第一次参加了山大和东南大学德国校友会合办的年会。在德国呆了7年,一直单打独斗,今年才找到校友组织,也是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华人团体,真是后知后觉。
参加了年会之后感触良多,思绪纷纷,不吐不快,所以就写篇小文记录一下。算来也没写博文好多年了。
年会第一个项目是特邀嘉宾教授讲话。一位是来自于亚琛的某大学机械专业同时也涉足工业界的德国教授。他早年在工业界为奔驰宝马工作,后来重回学术圈,主要研究汽车性能的创新和改良。第二位是耶拿莱布尼茨研究所的一位欧洲科学院的院士,是位华人也是山大的校友。两位嘉宾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和事业发展的历程,中间穿插着自己面临事业和人生选择时的心理变化及行走过程中收获的人生智慧。听了真是受益匪浅。
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听机械类的讲座,哦,不,貌似从来没有听过跨专业如此大的科研讲座。神奇的是,虽说隔行如隔山,那满屏是文字的ppt报告竟然如此的具有吸引力,让人全神贯注。通过这个讲座我了解了工业界和academia对科研工作者要求/需求的不同,又同时看到了不论是在哪个学科,哪个领域,无论是科研界还是工业界对于人品/正直,诚恳,勤奋/,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出一辙的欣赏。清楚的意识到这些品质是所有事业甚至整个人生成功的关键所在。
院士师兄更多的分享了自己从大学到目前的科研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华人要想在异国取得成就并且过的幸福所需要的种种要素。重要的事情有两点。首先要把握大方向,找到目标之后就不要受别人/外界的干扰,而且要不依不饶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为困难所阻扰。有了方向之后就要注意行事的方法。首先要敢于不走寻常路,不要因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与常规不同就放弃,甚至是要致力于另辟蹊径。然后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不追热点,要淡定。这一点完全正确,但是在现实中我觉得有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可能跟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有关系。鉴于目前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基金评定的标准是向所发文章的数目和点数看齐,即使有非常淡定的科学家以追求自己的兴趣不懈努力,怕是也不容易生存下来。若是已经处于功成名就阶段的研究人员可能有更多这样‘任性’的资本和能力。对于刚刚起步的青年研究人员来讲似乎有些奢侈。。。当然,若是可以另辟蹊径找到这样一个既是内心想要做的,又正好容易发paper是最理想的了。这其实是科研题目/领域的选择问题。当时想要提问一下院士师兄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可惜没有找到机会。接下来便是要寻求合作,建立互信,广交朋友。并且有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觉悟。
院士师兄在科研领域讲的这一点与亚琛教授讲的在工业界的需求不谋而合。可见这是事业成功,乃至于做人所不可或缺的觉悟。虽然看起来是大白话,但是当我们慢慢长大,看到如此多的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以及满目使用心机急功近利的小人确实是比君子看起来要成功,获得的利益大的现实下,能够被人重新坚固这个观念还是觉得难能可贵。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吃亏是福,要谦虚,忍让,不自私自利。然而这个度的问题,并没有人告诉我们。而是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为人处事中自己去琢磨,有时难免心生质疑。而且这又涉及到一个合作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很多时候,强势要求多占便宜的那方是会得到更多的利益。然而当两位历尽千帆的老人肯定的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态度确实有醍醐灌顶之效。
最后,关于在国外的生活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理解和适应,享受本土的文化。以一种开放和接纳的心态对待所在的国家。这些真的是对我们留学生的生活和事业有着言简意赅又极为重要的提醒和指导。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