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和汉语的发音不同,不仅仅体现在元音和辅音个数的不同。关于音和音之间如何组合成为单词,两者也有很大区别。用语言学的话说:两者归纳音位的方法和规则有很大差异。简单说:英语里面存在大量汉语没有的音的组合。例如,汉语中的音节尾部很少出现辅音。即使出现辅音,也只能是鼻音。其它全部的辅音都是位于音节的开头而非结尾。
研究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套用母语的音位规则系统,也就是尝试着用母语的习惯去说外语。黄晓明的“闹太套”、邓超的“伐木累”和赵丽颖的“佛辣五”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知道了上面的规律,英语中的辅音簇(consonant clusters)发音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国人的重灾区。
顾名思义,辅音簇就是堆叠在一起的辅音组合,中间没有元音。
汉语中存在大量“辅音+元音”结构,导致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强迫症:辅音和辅音之间非要加入元音不可!
其实,“辅音一定要跟随元音”的规律在英文译名里就有体现。
很不幸成为美国总统的Trump,在英文里是单音节。在英语里,词首的/t/和/r/,词尾的单独出现的/p/都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在中文里就一定要引申一下,加上元音,变成了“特朗普”的三音节词。再极端一点,作曲家Strauss被翻译为斯特劳斯,原有的单音节词直接扩充为四个音节!
语言专家Hansen观察了若干来自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之后,发现了一个规律:
These learners of English employ differentproduc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length of the coda, with feature change favored for single codas, epenthesis for two-member codas, and absence forthree-member codas.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会根据辅音簇的长度不同,选择不同的发音策略。尾部的辅音个数为一个的时候,他们能应对自如;辅音个数为两个的时候,他们会插入元音;辅音个数为三个时,他们会省略某个辅音。
总之,由于母语的影响,中国人非常喜欢辅音和元音成对出现。而英语中大量存在的连续辅音构成的辅音簇,是中国人说英语要克服的一道高难度障碍。因此,“辅音个数减去元音个数”是衡量单词发音难度的标准。一般来说,这个数字超过2,难度就非常高了。
辅音成三,必有妖孽!连读的辅音簇,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奇怪的音系学现象。
事实上,就连“奇怪”(strange)这个单词本身,就是Hansen所说明的辅音簇问题的典型。这里出现了五个辅音,分别为/s/,/t/,/r/,/n/和/dʒ /,但这仍然是一个单元音的单词!
和往常一样,靠看书是不够的,语音专家麦教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发音视频。我们随着视频来了解一下单词strange的发音细节(音频版在这里exported audio_001.mp3)。
辅音字母组合“str”的发音规则 前两个字母音/s/, /t/为清辅音不发音, 意味着发音时不振动声带, 但准许气流从敞开的声带通道流出。 /s/ /t/发音时都感受不到声带的振动, 加入需要振动声带的浊辅音/r/时难度提高。
最多见的错误出现在辅音簇的发音上,汉语中并不存在辅音簇现象,在口语中并不常见,导致常见的错误发音与常见汉语发音近似。其中,/treɪn/部分因为发音有点类似汉语中的“准备”的“准”,经常被误读。其实两者只有/n/的发音是一样的。
要注意模仿"str"/str/的正确发音形式,为三个辅音的单纯组合,可不能出现“斯特劳斯”了!
字母“an”发音为双元音与鼻腔音/n/的组合发音,发音为/eɪn/. 这里的元音实际上为两个单元音的组合音,发音方式为/eɪ/.舌位向前,口腔肌肉轻微向左右拉伸。下巴稍下拉,口型开合不会太大。
常见错误多与阅读规则有关,当元音出现在多个辅音间时,音程通常会被缩短而strange是一个特例。这个元音音程更长,我们称之为双元音发双元音/eɪ/后加入尾音/n/,/eɪn/。接下来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音。
尾音为/dʒ/,通常容易被吞音,尤其出现在词尾时,这也符合Hansen教授的观察。
strange尾音为/ndʒ/,千万不要漏发尾音/dʒ/,否则变成与/n/结尾的单词。这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常见错误,因辅音结尾的词语在汉语中并不常见。
Hansen, J. G.(2001). Linguistic constraint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syllable codas by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 22(3),338-365.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麦教授美音教练”,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