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最丑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悬殊体型完成自残式爱的交融

已有 3603 次阅读 2018-7-29 12:0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近沸沸扬扬的性侵事件燃起民众的愤慨与激昂。

事件曝光后,一系列的维权行动也正火热发酵。

性侵问题的背后本质是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然而人类想要努力打破地位不平等的行为在动物界可能是种奢求。

因为它们别说是地位不平等,甚至外形上都让人以为是两个物种。


鮟鱇鱼雌性与雄性体型相差了上百倍。

交配时体型较小的雄鱼活生生消融自己的身体,只留下了提供精囊依托在雌鱼身上。

这种自残式的繁殖方式,其实更是一种求生机制。


胖头尖嘴、体态扁平的黄鮟鱇鱼是人们最常食用的种类。

它被人类嘲讽为最丑陋的美食。

但人们也许误会黄鮟鱇鱼了。

其实它们包含18个科*的鮟鱇鱼家族虽然形态略有差别,却无一例外地表现出骇人的外貌。

*注:也有资料将其划分为16个科。

部分鮟鱇鱼种类

在环境险恶的海洋里生活,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

鮟鱇鱼常年居住在200~4000米的深海,自然得想办法练就一身震慑力十足的本事来防身。

深色的皮肤是它的保护色,而肥大的体型和狰狞的一口尖牙利齿则让它树立了崇高的威严。

它的体表没有鳞片,却遍布了粗糙起伏的皮质。

这样的形象也难怪人类把它列为丑鱼的榜首。


然而庞大的身躯作为累赘使鮟鱇鱼游泳相当困难。

它大部分时间都栖息在海底,用鳍棘支撑着身体缓慢爬行。

个别种类有时还伪装成岩石一动不动,伺机恐吓别的鱼一个措手不及。


鮟鱇鱼虽然游泳技能值低,却是一种凶残的食肉动物。

在猎物面前它可不会手软,伸缩自如的下颚和胃能够在捕食的关键性时刻迅速扩张。

以至于一些体型比它大两倍的鱼类也难免沦为它的食物。

而锐利且向内倾斜长牙一般不会让落入它口中的猎物有机会逃走。

它凭借着强硬的武器在自己的海域里所向披靡。


如果非得从它身上找些美感,那大概就是它背鳍上悬挂的一只发光“钓竿”了。

这只“钓竿”其实是它的鳍状脊椎延伸出的发光器官,它像灯笼一样发出明亮的光。

灯笼通常是油纸与蜡烛的搭配。

而鮟鱇鱼的“灯笼”油纸是它皮肤上的囊状皮瓣,蜡烛则是上百万只会发光的共生细菌。


它的皮瓣中存在着无数的发光腺细胞。

共生细菌无法合成自身生存需要的化学物质,腺细胞恰好能满足它们的需求。

于是发光菌自觉进入开放式的腺体中,与鮟鱇鱼共度此生。

同时也为它们的金主亮起了漆黑海洋里一盏寂寞的灯。

除了“灯笼”之外还会延伸出许多类似功能的“发光线”

生物发光在陆地上并不常见,但在深海中却普遍存在。

鮟鱇鱼会发光的脊椎不仅为它在阴森的海底探明方向。

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诱饵吸引其他动物鱼。

把异种鱼类吸引过来成为它捕食的猎物。

而同种异性鱼类则被它色诱来完成繁殖需求。


起初科学家们捕捉鮟鱇鱼进行生物研究,却发现无一例外的是雌性个体。

而许多鮟鱇鱼身上常常有一条条的小鱼用嘴吸附着外表皮。

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应该是幼鱼在吮吸母亲的营养。

满腹疑惑地探究了一百多年,人们始终找不到雄性鮟鱇鱼的身影。

吸附在雌性鮟鱇鱼身上的小鱼

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查尔斯·里根的一个偶然发现,终于解开了雄性鮟鱇鱼的奥秘。

1924年,他好奇地解剖了附着在雌性鮟鱇鱼身上的小鱼。

他惊奇地发现这并不是人们一直误以为的雌性鮟鱇鱼上的幼鱼。

而是拥有完整性器官的成年雄性鮟鱇鱼。

雄性鮟鱇鱼

人们被鮟鱇鱼玩弄了一个多世纪。

万万没想到在鮟鱇鱼的世界里,两性竟存在着如此显著的差异。

但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不断打破旧有观念、重塑新进理念的更替过程。

而后科学家们开始对这种差异下鮟鱇鱼的繁殖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雄性鮟鱇鱼体态与雌鱼相差甚远

雌性鮟鱇鱼一般体长20~100cm,而雄性往往只有短短几厘米或几毫米。

它们的体型达到了少则几十倍,多则数百倍的巨大差异。

然而在物种延续的重要任务下,体型悬殊的它们进化出了独特的繁殖方式。


弱小的雄性鮟鱇鱼在体型上不占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深海中寻觅食物十分困难。

吃都成问题,也没能发育出明亮的“灯笼”来打扮装饰。

但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一定也有过人之处,才得以生存下来。

自身能力达不到,就想办法从别人身上找依靠。

雄性鮟鱇鱼为了生存,只好加爆“吃软饭”的技能点。


天生发达的嗅觉器官和高度专业化的眼睛是雄鱼的大杀器。

它们依靠这两个器官在缥缈的海洋里快速地探测雌性激素。

从它们出生到发育成熟期间,寻找伴侣就成了唯一目的。

然而只有1%的雄鱼能够幸运地找到雌鱼吃上软饭。

其余的,则就在寻找伴侣的路上饿死了。

相比之下娇小的雄性鮟鱇鱼好看多了

一旦找到了终身伴侣,它们便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雄鱼兴奋地朝雌鱼进发,用嘴死死咬住雌鱼的皮肤。

随后便开始惨绝人寰,却又满含爱意的自残行为。


它先是释放出一种酶溶解自己的嘴和伴侣的皮肤,这是两者的初步融合。

接下来,逐个器官渐渐深入雌鱼表皮。

雄鱼的眼睛、内脏等除了生殖腺以外的器官一点一点被吞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也随之退化。

这时它们实现了血管水平的融合,循环系统被连通在一起共同使用。


完成融合之后的雄鱼成为雌鱼身体的一部分,包括只残留下的一个精囊。

此后,根据生殖需要,雌鱼通过控制自己身体的荷尔蒙激素就可以轻易调动出精囊里的精子供自己使用。

而雄鱼也终于享受到了难得的饱腹感与幸福感。

在生计面前,尊严和身体都已经不再重要。

体表附着的精囊也得为皮肤的粗糙负责

当人类还在面包与爱情之间抉择的时候,雄性鮟鱇鱼早已将两者高度统一起来。

然而对于雌性鮟鱇鱼来说,蜂拥而至的雄鱼必然无法确保它对爱情的专一。

一条雌鱼上附着多个雄鱼精囊也是常有的事。

目前捕捞发现最“花心”的雌鱼身上就携带有8个异性。

身上附着两个雄鱼的雌性鮟鱇鱼

而追究到雄性鮟鱇鱼拥有迷你身型的原因。

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的进化结果。

环境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原本体型较小的雄鱼只好尽可能地降低自身代谢成本。

于是它选择了一种极端的自虐式方法——减小体型。


娇小的身躯自然会对原本的器官造成挤压破坏。

消化道无法完全发育,直接导致了其发育不良。

而性腺也只有寄生于雌性身上才能发育成熟。

于是在茫茫大海中寻找托付终身的交配对象,成了雄性鮟鱇鱼解决温饱的首要任务。

对于它们来说,繁殖不仅是需求,更是生存的目的。


这种同一物种的两性之间,在性器官差异之外表现出不同特征的情况,叫做性别二态性。

性别二态性在生物中非常常见。

就人类而言,男性喉结较大,会长胡子,平均体型较大;而女性乳房较大、臀部较宽。

除此之外,男女之间普遍存在新陈代谢、肌肉含量等生理特性的区别。

不过鮟鱇鱼两性间的生理差异,确实对人类固有认知造成不小的抨击。


在颜值当道的如今,鮟鱇鱼丑陋的外表很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但它却凭借其美食价值重新赢得了人类的宠爱。

它最早多生活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湾北部的大西洋中。

但曾经长期被美国人认为是不能吃的食物。

然而当它漂洋过海来到亚洲,日本人和韩国人却将其奉为珍馐。

丑陋和美味同样达到极致

在日本广泛流传着“关西河豚,关东鮟鱇”的说法。

渔获量居全日本第一的青森县有每年举办鮟鱇鱼祭的习俗。

寒冷的冬季正是捕捞鮟鱇鱼的大好时机。

人们兴奋地聚集起来,在冰天雪地里观看当地高级厨师表演独特的雪中切*鮟鱇鱼的技巧。

*注:在雪地上宰切鮟鱇鱼。由于鮟鱇鱼皮肤光滑,当地居民发现在雪地上宰切反而能增大摩擦,或者吊着宰割。


表演完毕后,厨师随即当场制作成鮟鱇鱼刺身、寿司、鮟鱇鱼锅等菜品。

鮟鱇鱼其貌不扬的外表下却拥有着龙虾般的肉质。

它的鱼肝品尝起来还有鹅肝的口感。

要知道,即使是日本的独特美食,在东京等其他地区也不是轻易能吃到的。


鮟鱇鱼独特的繁殖方式与两性差异可谓突破了人类固有的认知。

然而对于具体的融合机制却仍然是个笼罩着迷雾的谜团。

人们惊奇于此的同时,正不断探索着未知的奥妙。

也正是源于对自然界的强烈好奇,科学发展的触角才延伸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参考资料

Anglerfish.Wikipedia.

Miya M, Pietsch T W, Orr J W, et al. Evolutionary history ofanglerfishes (Teleostei: Lophiiformes): a mitogenomic perspective[J]. BMCevolutionary biology, 2010, 10(1):58.

Pietsch T W. Dimorphism, parasitism, and sex revisited: modes ofreproduction among deep-sea ceratioid anglerfishes (Teleostei:Lophiiformes)[J]. Ichthyological Research, 2005, 52(3):207-236.

张学健, 程家骅, 沈伟,等. 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11, 18(2):290-29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26487.html

上一篇:催吐,外挂般的减肥方式?吃的是欲望,吐的是灵魂
下一篇:李振声:向世界回答,谁来养活中国人
收藏 IP: 183.63.97.*|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