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流逝近一万天
程序读了近三分之一
人生三万天(八十二岁),这些日子里,我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求学读书(流逝一万天,二十七岁),工作恋爱,共建新家庭,生儿育女。
接着是儿女的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流逝一万五千天,四十一岁),求学读书,工作恋爱,建立他们的新家庭(流逝两万天,五十五岁),我们再帮子女看管孙儿辈一路忙碌到七十岁(流逝两万五千天)。
到此基本上看个人身体素质如何,等待着卷土离开了(三万天)。
在这三万天里我们还要吃喝拉撒,洗澡刷牙,发呆,睡觉。还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感情心理,更有六欲: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我们要唱歌,跳舞,我们还要看影视,看报刊杂志,看陌生人,看亲人,看爱人.......
当这些必要的不必要的时间被塞满,我们很难有时间去思考一下,每个人来到世间是自己在主导自己吗?
怎样才是自己主导自己呢,这个问题其实我无法解决。
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令》写道: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醉生梦死,乐逍遥,世人多如此,僧人苦行在大众看来到头来一场空,我想不会是那样,若论感受,分很多不同层次,感官的享受是自然赋予的,苦行带来的认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然而停留在感官享受上是永远不会有际遇的。繁华落尽是虚无,世间本无我,为何要长存,为何能长存,我本不属于世间,走一遭,看一世繁华,上述为世人所好,我看来终究是人生如梦,譬如朝露。然而更恐怖的是人真的是自己在选择吗,你所谓的自我,不是基因的产物吗,没有遗传信息,哪来结构,有了结构就要被束缚,这不是宿命吗,有多少依靠,就有多少束缚。生物是宿命论,是演化的产物,是程序性的,科学就是探究生命的程序性过程。终究是走不出这样的境地的,科技带来的是人的已有能力的提升,认知不会跨越生命的层次,我做实验还得用四肢,用我的已有功能。我即我脑,脱离不了物质世界。
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写道: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们更像是不同时空衔接的影像,远方没有尽头,有尽头又落入怪圈,试问,有始有终好,还是无始无终好,想来都不好。希望让我们生存,更让我们不安,群居就是放弃个性保留共性,未来让我们为之不辞辛苦,到头来逃离不出物质资源的有限,却加深我们对世间的眷恋,时间是可怕又可爱的东西,一切在其中产生又在其中消亡。
老子《道德经》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既不是善意也不是恶意,而是无意识,只是多情却被无情恼。
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你我在求知的道路被庄子打击着,带着疑惑上路,因为我们看不到尽头, 我们不得不去尝试,认为那是认识世间的唯一道路,科学或许并非真理,科学只是简化这个世界,让人类有限的理解能力去明了无限的世间。生命就算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我们真的安于这样的安排嘛,或者是最初的不安走向最终的随遇而安。
叔本华写道: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深受印度哲学影响,看到意志的本质是荒谬的不能节制的欲望,清醒的人们坚守着自我不肯接受他的思想,直到战争过后,在废墟上才了悟人类的盲目,清醒的人们已经如佛陀般涅槃,混沌的人们在世间轮回。
二十七岁的人生,程序读了三分之一,乐观者认为只是程序写了三分之一,认为是自己在书写自己的人生,殊不知程序的生命却没有片刻的澄澈。
夜深了,静下来,多一点思考,少一分躁动。
人生或许没有目的,然而我的思考却不能停止,其实是我实在停不下来,我被动的思考,因为人生的荒谬。
借用郑愁予和徐志摩的诗句结尾: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于龙蟠东苑寓所,一七年二月五日凌晨;
续于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一七年二月七日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