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son282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son2826

博文

忆馆

已有 2346 次阅读 2017-12-10 19:38 |个人分类:生活剪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忆馆

它是一栋建筑,却大庇天下寒士,尤其在这温度已飙升至40度的酷夏,让我不由得怀念起里面常致人感冒的冷气。冬季里,全校范围的暖气也以此为最佳。

它是一间藏宝阁,有心人总会在里面找到各样的宝物,发财致富之秘籍《国富论》、治理天下之半本《论语》应有尽有。

它是一片江湖,刀光血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谁能不服?

它是一方社会,人间冷暖尽在其中,坐镇大门的大爷是隐藏在民间的明珠,一楼的书库是一位怪老头,在离校参加研试那天,三楼的大妈给了我一个温暖而坚定的眼神。

它是一所学校的心脏,是软实力的体现,是学子们在前往知识海洋的母港。

它是图书馆,也是我在本科阶段最难以忘却的地方。


如今离开母校已近半年,校园里的花花草草、人人事事还似尽在眼前一般,欲写下与诸位的故事,却忧文墨匮乏,只是这种感动一直放在心里。

第一次去大学图书馆时,我拿着一个垃圾桶(刚搬进宿舍,置办日用品),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琳琅满目的书,层层相叠,好不惊喜。大学是个分裂的社群,单单以图书馆为例,有些人以此为家,有的人前往的次数屈指可数。

进入大学第一年,课业压力轻,我基本待在图书馆,阅读量也是在那时突飞猛进。大二大三的专业课,以及社团事务,让我无法将业余时间放在馆内,但还会偶尔来图书馆偷偷懒。教一是常去之处,彼时,在准备竞赛建模等过程在无数个通宵的见证下成为了逝去的记忆。考研基本成为我在大学下半程的全部,大三下学期伊始,至大四复试结束,图书馆成为每天必去之处。

第一年,我埋伏在五楼的文艺阅览室,翻看了金庸大师的著作。看完之后仍觉意犹未尽,把古龙的六十多部小说也看了一遍。刀光剑影,儿女情仇,谁没有一点江湖情呢。

之后,科幻小说闯入我的世界,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刘慈欣的三体等科幻小说成为我在大学后半段生活中所阅读的主要类型题材。

比起有的人在大学期间阅览上千册书籍的阅读量,我看的书并不多,但我在图书馆里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虽非涉猎广泛,却也借此识得不一样的价值观念。


我有一个习惯,圈地运动。简言之,只要是我看上的座位,便会一直固定在这个位置,无论是在图书馆亦或在教室。起先我在二楼靠北侧的一片独立桌,怡然自得地过着不和别人分享座位的日子,然不少人惦记着这片好地。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考研狗有位坐,那段时间为了占到独立桌,似乎便代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恰逢春夏交际,太阳起得越来越早,为了每天能早早地见到太阳大哥,六点多便起床,七点半是图书馆正式开门的时间,七点时馆前便排起了长队,如此形势只会越来越紧张。

后来在图书馆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彻底决定前往三楼“谋生”。我的座位成为了一对情侣的天河,作为一直以人类幸福为宗旨的月老,拆散美好姻缘的行为明显与我个人的价值观相悖;其次是暑假补习期间自习时间不固定,不忍白白浪费独立桌的资源,遂移至三楼。

因图书馆占座现象严重,学校出台了电子签到的措施,占座的人在被发现半小时内未按时回到座位便被没收书本。

科学技术果真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开始推行这项举措时受阻不小,随着大家适应大妈们不厌其烦地提醒,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后。

搬到三楼后,我恋上了一个位置,西侧,靠喷泉处的0101,原因有二:其一该位置同样是独立座位,地理位置极佳,与之前的习惯相符;其二在于它的号码,第一排第一位,0101,姑且想着讨个好的彩头,从此三楼西侧0101便成为能迅速找到我的坐标,以此,圈地运动达到最高峰(或许是个局部最优解)。


0101也成为我在这一年来各样奇奇怪怪经历的见证。

姜总是我最同社团的好友,也一同共度了考研前期的美好时光,后来大三暑假因参加不同的辅导班而分道扬镳。

董兄是我搬到三楼后遇到的一位同班研友,一起走过后半段的路程。

三楼值班的是一位性格特别耿直的东北大妈,却在执行“查座”之任务时,选择放我一马。

那时图书馆的占座系统刚刚普及,同学们的自觉意识仍处在初级阶段,大妈不厌其烦地和每位同学强调电子预约、不可占座,许多人和我一样不熟悉规则被扣了许多分,后来历经若干亲身实践后逐渐摸清了规律。每天早上9点、下午3点查座。后来又拍下座位的二维码,在外面赶不回来时便远程签到,据说学校在半年后发现了这个bug。

距离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办理离校等各项事务也让我不能再像以往肆意沉醉图书馆,与它的交集也越来越少。在离校前半个月,突然记起一年前立的flag,读完在图书馆五楼排列的那一片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系列,后来,这件事也没有成为遗憾。


四年的本科生涯,图书馆是我最难忘的两个地方之一。那段时间,书成为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窥探他人精神世界的窗口。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很难挤出成片的时间来享受书籍。然而“書”与“籍”是那么得厚重,吸收别人切割好的信息,远不如自己亲自体验来的真实,与印象深刻。

这样的真实,不会消亡,期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6889-1089046.html


下一篇:浙江大学盛况教授团队电力电子器件实验室博士后招聘启事
收藏 IP: 122.225.220.*| 热度|

2 武夷山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