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摆正职场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已发表】 精选

已有 19850 次阅读 2017-6-16 08:42 |个人分类:人在职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文是我所写,已发今天的文汇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6/16/content_564946.html]

 

 据悉,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到795万,比去年增加了30万人。由此,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如今的大学,这些工作很多时候是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做的,专业课老师似乎帮不上什么忙。企业招大学生究竟看重什么?要找一份好工作,学生是否必须要有实习经历?今天的学生书读得好,在找工作时到底有没有用?

 事实上,这一个问题不仅学生关心,也值得更多从事高等教育的人一起思考。

 有些学生看上去很忙碌,内心实在很茫然

 我们经常听说这样一句话: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记得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的杨玉良院士指出一个怪象:“如今不少学生整天似乎很忙碌,考各种证书,参加一些看似热闹的活动,但内心深处却没有坚定的目标和方向,更谈不上真正的热爱和坚持。我们被喧嚣的竞争大潮所推动,随波逐流,对未来充满了茫然。

 

 [图片源于复旦主页:http://news.fudan.edu.cn/2012/0911/31383.html]

 而作为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我看到的是,很多本科生在考研面试时声称自己对某个专业很感兴趣,但进校读研后却想着找一份能挣大钱的工作,至于和自己专业是否有关,这不太重要。比如,学环境的学生想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于是做实验就不太上心,老想着去校外兼职实习,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实习就找不到好工作

 就这个问题,我曾向一位跨国集团公司的高级人力资源经理请教。在他看来,目前的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有时确实存在着脱节现象。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实用性问题,即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不能无缝对接后续的职业发展,这就让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有了市场。

 一方面,我们应该给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看看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是怎么应用的,这将有助于学生从实践角度去理解理论,从而深切体会理论学习对未来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哪怕不喜欢自己就读的专业,他们也必须把书读好。

 实际上,对于大学生求职是否必须要有社会实践经历,一些企业人士的说法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首先,企业当然希望应聘者最好有工作经验,以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创造效益。但是,一旦有些企业决定某个职位可以招聘应届大学生,便不会同时要求他们拥有几年社会经验。所以,当一个学生时间有限的时候,读好书和积攒社会实践经历两件事看上去是存在矛盾的,可负责任的企业自会提供试用期内的入职培训。

 与学校声誉、学历、社会经历等指标相比,企业更关心的是你多久才能完全胜任岗位要求,为企业创造效益。因为在员工完全独立工作之前,公司纯粹是在投入而没有回报,简单说,是在做亏本买卖。这就决定了,企业喜欢聘用稳定(不跳槽)、虚心、可培养(快速学习)的员工。一个学生表现得太世故、自我感觉太好,或反应迟钝、很没自信,被企业淘汰的几率就很大。

 比起社会经验欠缺,学生更缺的是职场人的心态

 事实上,大学生进入职场后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是缺乏职场人的心态。

 在大学里,老师经常遇到一些长不大的孩子。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得高分,就对老师说:“如果你不给我高分,国外大学就会把录取我的offer撤销了。甚至,有人会为了一门课成绩没得A而找老师吵架。笔者就曾对课题组研究生们说:“你们早上九点多才过来,而早上七点时,车站里已经站满了上班族。试想,你们上班后还能这样吗?”结果有学生回应:“我们现在又不是上班族。

 

 这就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问题”:他们多从自我角度出发,追求自我利益、个性的最大化。而在企业里,更多时候是考虑整体利益以及员工能为企业做什么、贡献什么价值。

 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应聘时为了争取更高的工资,常会说:“我要租房子,要谈女朋友,还要付水电煤气费。就给我这点钱,让我怎么活?”而企业人事经理(HR)的观点是:工资能不能支撑生活,这是你个人的事,不在企业考虑的范围。如果想获得更高的工资,你就得体现出更好的资质,并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企业需要的是务实、踏实的职场人。大学生的优越感如果不能很快地在工作业绩中表现出来,就会被周围人看低。比如,在大学里你善于演讲雄辩,但如果你在企业里不能把口才与工作联系起来,就会被认为自以为是、强词夺理,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因此,在企业的眼里,大学毕业生无论是眼高手低、不能处好同事关系,还是好高骛远,根本原因在于不能用正确的职业化的方式来面对和处理职场中的问题。

 所谓职业化,就是按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塑造自己,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

 企业HR进高校开讲座:剃头担子一头热?

 最近几年,企业HR开始纷纷走进高校,为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

 

 我认识的那位HR朋友就告诉我,他自己2002年硕士毕业进入上海,从基层HR做起,一步步做到目前的岗位,感受到职场环境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感受到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脱节给大学生就业及职场发展带来的迷茫和困难,这让他有一种冲动去和大家分享经验教训,引导大家思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特别谈到目前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和HR就业指导讲座的区别。相对来说,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采用的教材或者授课的内容容易偏理论,往往传递的都是一些具有普遍规律性的内容。但每个人是个性化的,其综合素质、职业发展路线也是个性化的。相比之下,企业HR职业发展究竟需要什么上更具有专业优势,他们的讲座更实用、更接地气。比如,遇到同时收到了三个offer该怎么选择”“入职之后发现企业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是不是只能通过跳槽来解决等问题,企业人士给出的答复更能让大学生解惑。

 但是,这些企业人士要进入高校,面对的门槛也不低。笔者侧面了解到,一些老师对于HR进课堂并不积极,首先是嫌麻烦——需要审批,还要借场地、组织听讲、筹措讲课费,而这不是专业课老师的职责范围。其次,HR说的一些话和老师想听的的可能会有些差别。一位老师就说:“我组织本专业学生听讲,但HR在讲台上说别的行业薪酬高,学生听了会咋想?”……

 事实上,给大学生做就业指导讲座,对HR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实际操作经验,而且要有从实践出发,深入浅出地诠释人力资源理论的能力。

 虽然HR进大学课堂有时会遭遇剃头担子一头热,但是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大有可为。因为这不仅仅关乎大学生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关乎企业能否招聘到高质量的员工。

 正如高中和大学需要做好衔接,大学和用人单位也要加强交流、有效衔接。尽管大学不应该是职业培训所,但我们至少得让学生们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和什么样的职业精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061061.html

上一篇: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发出科研工作者的声音【已发表】
下一篇:研究生导师该如何与“90后”研究生相处?【已发表】
收藏 IP: 222.70.43.*| 热度|

9 李明阳 郭景涛 逄焕东 信忠保 陈楷翰 李东风 雷宏江 郭峰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